处方:生麻*6杏仁10(捣末)葛根30桂枝12白芍12生白术20炙草10
姜枣服三剂
葛根汤治疗外感风寒流清水涕,为何用生白术?因为用麻*发汗,要消耗肺气当粮草。能感冒两个月,肺卫气必然不足,所以一定会去向中焦借。患者本身齿痕舌,食后腹胀,中焦也不那样充足,所以用生白术、炙甘草培土生金。之所以没有直接用*芪补肺气,因为患者本身有脾虚,并且*芪量多容易固表,与发汗思路有所矛盾。当时我给患者说有三种可能:1.服后病愈2.转*浊涕后愈3.无效或加重第一和第三没啥说的,清水涕转为*浊涕,这是阴转阳的过程。转化过程中,有转白浊、白青浊、白*浊、*浊的区别,这根据体内寒热斗争来决定。至于舌尖上的红点,我要求患者吃一剂回一剂,观察情况做出调整。周一开方,下午抓药。晚上喝一次周二早上喝一次。周二早上反馈:服药后出汗,晚上没有出现气短憋闷但是打喷嚏,今早鼻腔咽喉疼痛消失,打喷嚏明显缓解,且出现鼻子内持续的痒,有鼻塞,咽喉轻微干。这里重点在于鼻子痒,这是正邪斗争的情况。前面邪气已经到达咽喉,自然不会在鼻子里出现痒,而这时候出现,说明邪已经由里往表走欲退之象。咽喉略干,这有可能是昨天汗法,所以嘱咐多喝点水,再服一剂。并且说1.咽喉干厉害不可用2.转*浊涕不可用周二下午一顿,周三上午一顿。周三上午患者反馈,鼻子痒几乎消失,只有突然遇冷才会出现,畏寒怕冷明显减退,但是出现了咳嗽,咳而有痰,痰为白黏痰。昨天晚上出现微喘,侧身则消失,由咽喉微干转为口微渴。这是风寒邪气已经基本消失,从无痰出现白粘痰,寒在内但是因为发汗而少津,咽喉微干转口渴,津液有伤。故而第三剂药,加干姜2细辛2天花粉10生石膏12(捣末)苏子6半夏6加上前面的药,变成小青龙加石膏汤。干姜细辛温之,天花粉石膏生津止渴(小青龙原文:口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因为有痰,所以半夏只减量。周三下午一顿,周四上午一次,患者反馈,上午基本不咳嗽,痰消失。这本该病愈,后续用玉屏风之类调理一两天即可,但是患者被安排当窗而坐被冷风吹,下午安排在空调口下吹,出现鼻腔内肿痛,流鼻涕,打喷嚏。这是寒邪又犯,最初始葛根汤再用一剂。周四晚上一顿,周五早上一顿。周五反馈,喷嚏消失,少量*涕,口鼻干。这里明显化热,有以下可能1.连续发汗伤津化热2.病由阴转阳3.秋燥来犯三种情况那种对已经不可知道,故而用方:桑叶10金银花10麦冬10生石膏15(捣末)天花粉10一剂周五晚上一顿,周六上午一顿,反馈:咳痰喘消失,鼻涕白*相兼,鼻子痒,身有烦热,口渴。可见前方用药太轻,故而处方:葛根30金银花18连翘12麻*3桑叶10麦冬10生石膏15(捣末)细辛2干姜2生白术剂后反馈,服药后愈。此病治疗过程变化多端,最能体现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医家治疗外感应当心思缜密,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