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行医点点滴滴,看病、读书、思考、写文章,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不网诊、不咨询、不科普、不商务合作……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以中医为乐,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许多人搞不清中医的对症和对证,如果我们这写上对证下药,会被许多人以为是写错了字,其实不然。按照教科书观点,症主要是指症状,比如头痛、胃痛、牙痛……这些都是症,症状。
而证,是中医特色术语,是指疾病某一阶段的机理,可以称之为病机或者病理,我们说中医对证下药,就是针对的这个病机病理。比如一个口渴,我遇到过许多类型的,有的患者喝五苓散加减好了,有的患者喝麦味地*汤好了,有的喝猪苓汤好了,有的喝通窍活血汤好了……
同样一个口渴,不是喝上石斛、天花粉等生津的药就有效,要根据不同的病机下药,比如痰饮导致的口渴我就用五苓散的思路,阴虚火旺导致的口渴我就用麦味地*汤的思路,阴虚湿热导致的口渴我就用猪苓汤的思路……
?同样的口渴,看似一样,如果结合其他身体表现,把握舌像脉象,或者深挖口渴的具体症状,肯定不同,可以大体分出几个类型,然后针对选择方药,这就是辨证论治。
举例,痰饮导致的口渴,脉象弦,或沉,或紧,舌质不干,舌苔水滑,舌体胖大,喜欢喝热水,但喝不多,喝多了容易恶心,常伴心慌、头晕、耳鸣、小便频数或不畅,大便或溏或正常,用五苓散。所以,中医问诊都是有目的的问,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问,如果放任患者去说,说上一小时也不一定说出核心的信息,于辨证丝毫无帮助,还浪费时间。
前几天,有个外地老患者犯了鼻炎,自己用我的验方鼻炎泡脚散1号泡脚,泡了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后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