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张景明lt一病一讲gt第27讲
TUhjnbcbe - 2021/9/10 17:09:00
白癜风可以做漂白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21/9346080.html

杏林明师学社--张景明教授

《一病一讲》第27讲:糖尿病--看中医如何防控糖尿病

01

糖尿病

同志们好,今天讲个中老年人疾病,临床上发病率很高的疾病--糖尿病。

糖尿病其实临床的诊断并不复杂,有国际上诊断标准,中国有自己的诊断标准。

从糖尿病本身诊断上来讲,首先要明白如何诊断这疾病?糖尿病的诊断主要看血糖的检测,现在叫糖尿病,那是因为在最早时人们发现有些人所排泄出来的尿液旁边汇聚了很多蚂蚁,蚂蚁喜欢跑到这人的尿液旁边去吃,后来研究者就发现这人的尿液有点甜,出现的是尿糖,所以把这种尿液中有糖分的疾病叫做糖尿病,一看就和尿液有关系,但尿糖检测对糖尿病的检查或者诊断没有什么特异性,而糖尿病的诊断主要靠血糖的检测。

从标准上来讲,正常人的血糖(空腹血糖)应该在3.9~6.1之间。如果说在临床进行检测过程中,空腹血糖大于等于了7.0,或说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大于了11.1,这时候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当然还有另一种更简单方法,就是随机查不论空腹,还是吃饭后,当血糖达到某个数值时,也叫糖尿病了。

这是根据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结合国际国内的标准,一般采用的是这么个标准。但是对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其监测有个很重要检查指标,这是很多患者不太注意的,把它叫做糖化血红蛋白,因为这数值是相对来讲比较稳定的,所以在整个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判断用药用得好不好,血糖控制得理想不理想,这指标是非常关键一个指标。

总体来讲血糖诊断并不复杂,现在有很多糖尿病患友,家里自己就有糖尿病检测仪,有的用试纸去检测,而这些检测只可以作为参考,而真正要检测血糖还要进行静脉采血,而不是末梢血,一定是用静脉血液。从静脉抽出来的血所做出来的结果才是比较准确、比较客观的。

而末梢血的检测,也就是在家里用的血糖仪的检测,仅仅可以作为参考标准参考的。在此要强调是空腹血糖的问题,空腹血糖一定要搞清楚,空腹讲的是最少8个小时内没有摄入任何带有能量的物质,比如今天晚上7:00吃的饭,那么最起码到凌晨3:00以后,去做血糖检测,才能叫做空腹血糖。也就是说从上一次进餐到去检测中间一定要隔过8个小时,在这8个小时中可以说应该叫做米水未进。

当然这里还有个问题,比如在白天有着一定活动量,人体代谢水平是高的,而在晚上睡觉以后人体处于一种基础代谢水平,那么其代谢水平比较低。所以要动态地去看这标准,总体来讲是早上起来水米未进,去医院抽取静脉血,然后去拿到检测结果,看看其空腹血糖是不是高到这个程度了,如果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叫做糖代谢的调控能力下降了,这常常是糖尿病一种早期表现。这只是说其血糖升高了,是对糖尿病的诊断,做个基本了解和基本认识。

对糖尿病疾病本身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张老师认为首先,要对糖尿病疾病有所了解,糖尿病本身是不可怕的,因为这疾病既可以防也可以控,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进行防控。一个可防又可控的疾病就是不可怕的疾病,但反过来讲,糖尿病又是个可怕的疾病,怕就怕在其并发症上,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很讨厌,比如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比如说可以引起脑血管并发症,可以引起泌尿系统并发症,可以引起肾脏并发症,还可以引起眼睛并发症,以及可以引起神经并发症,而且每一个并发症都是非常讨厌的。

很多糖尿病的患者,当糖尿病达到一定程度或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并不是血糖本身或者糖尿病本身给其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而恰恰是糖尿病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很大身体上甚至精神上的痛苦。当然当糖尿病在严重时期的并发症,可以出现酮症酸中*,而酮症酸中*是糖尿病很讨厌的一个并发症,常常可以危及人的生命,一旦出现酮症酸中*,医院进行抢救的。

另一个糖尿病并发症就是可以引起坏疽,也就是脚趾头会逐渐发黑变凉,慢慢会出现疼痛,甚至有时候坐在家里也会出现疼痛。糖尿病坏疽分为三期坏疽,最后会出现脚趾头的烂掉、一节一节的往上面烂,就叫糖尿病坏疽,这都是相当危险的并发症。

关于糖尿病可以说在全球医学著作中,中国的记载是最早的,且记载最经典。比如在《*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膏粱厚味、足生大疔”就是说这人脚上长疔了,这是外科病中的一个疾病,比如疖子、疔、痈、疽,这都是外科疾病。是什么原因导致人脚上长疔了,甚至在脚上溃烂了,前边讲的就很清楚:“膏粱厚味”也就是说这人吃的东西是太好了,生活水平太高了,最后导致脚上烂了。

而《*帝内经》这部书成熟后,历代医家都有对其进行注释校对,尤其是唐朝王冰在《*帝内经.素问》校注上的建树是最高的。唐朝王冰在解释这句话时,就谈到“膏粱厚味”它伤及的是人体脾胃,慢慢地就会导致人脚上长疮。虽然没有告诉这疾病是糖尿病,当然中国人到今天也没有糖尿病这么一说,中医里没有这么一说。但王冰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结合今天糖尿病,已经完全体会到王冰当年讲这就已经是糖尿病了。

但后世有些医家说王冰解释不正确,好多医家提出来说王冰解释不正确,其实有时候就应了那句话,叫真理常常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所以中国人是最早发现糖尿病,且是最早认识到糖尿病的并发症以及如何对糖尿病进行治疗的。

好了,不容置疑,有时候给学生开玩笑说糖尿病可不是说随便谁都能得上的,这疾病说想得糖尿病,还不一定能得上,这是个富贵病。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性原因的疾病,一看见过去叫内分泌性的疾病,后来在概念上又加了个词叫代谢性疾病。今天叫内分泌代谢性的疾病,这概念或说这概念更为准确一些。所以要为中华民族感觉到很自豪,在唐朝就可以得糖尿病了,这是相当伟大的,相当了不起的。

其实针对这疾病在我国出现好像不是个好事,但从侧面从另一层面反映也算是个好事,恰恰证明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国家是多么祥和太平,人民幸福指数是如何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多么高。从侧面来理解,永远面对是阳光的生活,心态也会阳光起来。所以糖尿病患者本身来讲,情志调控也很重要,同样的事情,当认知方法不同时,站的角度不同时,恰恰会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状态。

比如张老师现在手里拿了根粉笔,说看到这粉笔能够看到什么?有些人就回答说,老师手里拿了根粉笔,就想到自己又得坐在这地方,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就得听老师讲课,令人头疼。另外还有人说,看到老师手里拿着根粉笔,就只想从这根粉笔头上学到很多新知识,越来越近靠近粉笔头上留下的内容。这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两种心态看待的是同一个事物,所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两个不同的结果。

所以有些患者得了糖尿病后,可以说惶惶不可终日,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自己心态一旦发生变化,对这疾病的治疗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加重疾病的。因为昨天讲得很清楚,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仅是个生物体,而且是自然界的人体,同时又是社会中的人体,而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动植物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其情志太丰富,所以一直在这样讲,人都有着七情六欲,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的所有行为,包括机体内部所有调控都会受到情志的影响。

对糖尿病本身来讲,应该注意的问题第1个问题: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当面对一系列疾病时,甚至一些非常糟糕的疾病的时候,有三类不同的人,而其中只有一类人会出问题。第一类人就是说自己对这东西太熟悉了,这东西自己太了解了,其怎么回事自己都很清楚,心中很清楚,当然不害怕。

还有第二类人说自己对这疾病根本不知道,这病叫啥连听都没听说过,无知者无畏,他也不会害怕,所以这类人的病情也很稳定。最怕的是第三类人对这疾病知道一点,但自己又不知道太多,所以每天生活在惶恐忐忑之中,这样导致自己心态发生变化,在自己心态变化同时,疾病就会加大侵犯自己的脚步,最终伤害的就是这第三类人。所以针对糖尿病第一个要注意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面对这疾病,积极地治疗这疾病就可以了,这是从认知上要告诉的注意点。这疾病本身不可怕,怕的是其并发症,因此从疾病的预防调控,包括治疗上,就必须面对

其并发症。第三,要对糖尿病有个正确的认识,好多人都在讲自己血糖现在高,最后按照标准一判定,已经叫糖尿病了,但患者却没有使用任何药物。张教授有时就问他们,为什么不用药?患者这样回答,大家都说糖尿病降糖的药物一旦用上,就有了依赖性。其实这讲法是错误的,不是说降糖药,用上这药就产生依赖性了,而是糖尿病本身是个终身性疾病。这疾病一旦得上,就必须用药,且每天必须按时、按量、规范使用药物。

糖尿病这疾病本身要求这样用药,而并不是说让人一吃药,就产生依赖性,摆脱不了了,而是这疾病本身决定了必须终身服药。所以这个错误的认识要纠正。第四个要认识到

有好多人说现在吃的降血糖药物,比如双胍类药物,还有人说自己在吃着割裂类药物,还有人说自己吃什么药物,但血糖一直控制不稳定,且血糖很高,有时候张教授问患者为什么不去打胰岛素?患者讲吃降糖药物还能接受,胰岛素一打那就得打一辈子,又出现一个一辈子用药的问题。

糖尿病的患者,张老师还是主张尽早使用胰岛素,越早使用胰岛素,对身体各脏器的保护就会产生得越早,而产生并发症的时间就会往后移。而食用胰岛素是目前在临床上很普遍采取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希望糖尿病患者能够采用的办法。但由于现在还有着这样或那样错误的认识,然后导致了不能积极的、密切的和真正医生进行有效的配合,医院面对糖尿病或内分泌科医生时,医生给的建议是最科学的、最合理的,而患者常常和医生站在一个对立面上,心中老想着医生怎么的。

这样把医生的忠告当成耳旁风,还对医生产生了这样或那样误解。其实在患者面前,医生和患者是最亲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比医生对患者情更真,意更切,这是真正的医生,是不容置疑的。只有医生着急患者的病情,只有医生在极力用自己所有办法或者浑身解数在调制患者的病情,其他人的关心可能只是暂时的,而医生是常常在牵挂着患者的人。张教授讲得一点都不错,这是业内所有医生发自肺腑的一句话。这是要纠正的另一个错误认识。

第五个错误认识,糖尿病一旦得了必须终身使用降糖的药物,而在这地方所讲到的降糖药物一定是西药,因为西药工艺是很成熟的,比如吃的这片药中有效成分,含有的是什么多少毫克,其剂量很准确的。而这药物进入到人体体内,其分解速度,多长时间内药物能够发挥到多少,在多长时间以内药物发挥得到水平又是多高,

下一次服药应该在什么时候服用,这些是很规范、很科学的。因此所有糖尿病患者请一定记住,必须服用西药降糖药物。而当前的中药降糖:目前第一疗效不稳定,其二疗效不确切,其三很难做到把控。这个必须这样讲,同志们好像张教授从讲到中医基础,再讲到一系列疾病的时候,今天才是第1句话说出来中医不如西医的地方,所以学术界之间是没有门槛的,是没有门户之间的。

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对患者的病情有利,只有这个共同目的,如何把患者病情调整到理想的状态,不能存在门户之间。张教授经常在讲西医有着其自己很伟大之处,但中医也有自己很伟大之处。在某一些疾病的治疗上,西医是要远远领先于中医的。那么在有些疾病的治疗上,中医也从来没有落后过,而且一直也是在遥遥领先的。那么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选择西药,什么情况下选择中药,什么情况下中西药物两个一块来用,那就要看谁的效果好。

那么在糖尿病疾病的治疗上毫不容置疑,(张老师认为)西药要远远领先于中药,这个根本不能质疑。大家都知道,张教授讲了这么长时间的中医课,张老师是一个忠诚的中医守护者和传播者。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讲,张教授是中医的铁杆粉丝,既然是中医的铁杆粉丝,就得爱护中医,就得尊重中医,张教授自己更呵护她、尊重她。呵护她不是每天都说她好,她有不好的地方,心中必须明白,而西医在这地方就好,为什么不把好的东西利用上?如果有好多东西不进取,不实用,那么就叫夜郎自大,坐井观天,中医永远难以发展。

提醒大家必须注意:一旦得糖尿病,一旦确诊必须服用西药,这是前提,就要告诉的是少听别人吹嘘,不要听广告吹嘘,不要听某些人的吹嘘,不要听些江湖游医的吹嘘,不要听些不良媒体的吹嘘。说吃了这纯中药制剂,这是天然的胰岛素调节剂,可以把糖尿病的降糖药全部丢掉,而且不让发生并发症,让糖尿病彻底好了,让终身远离糖尿病,这种说法纯粹是在骗人。

最后导致结果是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只有患者自己去承受,这观点是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中医很神,但神奇疗效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之上,再好的东西也有着自己局限性,中医疗效很神奇,或者疗效很好,但在某些方面当面对某些疾病时,中医也是束手无策,甚至作为一个中医大夫,如果拿中药给这人去治病,但是没效果的,或者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也是抓耳挠腮、心机如焚。(药)方子到用时方恨少,这种感慨常常会在一个真正医者面前经常出现的情况,而且会非常的懊恼,

老觉得自己为什么就找不到一个好方法治疗。所以医生面对患者的时候,懊恼是最多的,当医生无力去救治某个疾病的时候,最懊恼的、最痛苦的、最会恨的、最恨自己的恰恰是医生本身,而不是别人,更不是患者的家属。

所以要注意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坚持按时、按剂量的、规范的去使用降糖药物,再不要相信有些人说中药可以把糖尿病治疗好了,中药可以把血糖降下来,中药可以让糖尿病彻底拜拜,

这些都是一派胡言。

正本清源,还中医本来应该有的自尊,还中医本来的面目,这是所说的对整个糖尿病,包括从疾病和治疗上,要明白的一些认知。

当明白了这些认知时,注意事项除了刚讲到的第1点,第2点就应该明白,要坚持服用西药或说使用胰岛素,而且是规范的去使用,同时隔上一段时间要去做相应检查,比如做个空腹血糖检测,去做个餐后血糖检测,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为什么张教授在此强调糖化血红蛋白的问题?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是几十年的糖尿病患者了,最后来找的时候拿个本子,每天在测血糖几月几号上午几点空腹血糖多少,餐后两小时血糖多少、几月几号几点等等还记了一大本子,医院的化验单都没有,再找个糖化血红蛋白,要给分析一下,这段时间用药情况如何都找不到。所以检测指标对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用药是否合理,用药是否准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所以要建议患者隔上三两个月就去查一查,这是必须的。

第三要注意的,既然糖尿病已经叫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那么这疾病必须做到的就是迈开腿、管住嘴。有些人说要管住嘴迈开腿,这不正确,把嘴给管住了,今天迈开腿,迈多少步就不知道了。人体摄入量是按照其消耗量来决定的,而不是按照摄入量来进行消耗的。今天自己消耗量是多少,然后按照消耗量决定摄入量。糖尿病患者是有着糖尿病的食谱的,在这方面讲不太多,一个原则要管住嘴,三餐要定时定量,要听医生的话,然后要迈开腿,在迈开腿进行有氧代谢的过程中,把糖降下来,增加代谢量,这是必须做到的。

糖尿病的治疗第一条:控制饮食;第二条:锻炼;第三条:药物治疗。第1位就是控制饮食,所以经常可以见的,尤其住院部很多糖尿病患者,饿的真是难受,让人看见有时候确实有点不忍,好多糖尿病患者把饼干藏在枕头底下。

医生来查房时马上就藏起来,和小孩一样医生刚一出门,马上就拿出来悄悄地把被子捂住吃饼干,经常发生的现象。一定要管住嘴,如果感觉到饿,用粗纤维类东西去替代。而且在临床上糖尿病的用药中就有个药物,就是可以有效的缓解糖尿病患者的饥饿感的。这个问题要注意,看唐朝王冰讲得很清楚,膏粱厚味、足生大疔。所以说从糖尿病本身发病上来讲,和自己饮食是很有关系的。

反过来讲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都应该控制好自己饮食。

三餐中要五谷、五菜、五果、五畜进行营养合理摄入,不能说自己就喜欢吃猪肉肥肉,每天就切一碗凉拌着,一吃就一盘子后背,实际上自己喜欢吃什么,每天就吃这东西,是不好的习惯,营养的合理均衡的搭配才是对人体最重要的。一个膳食结构或者膳食的食谱,这是所说饮食上要注意的问题,同时好多糖尿病的患者并不知道,一旦得上糖尿病,就得过几天幸福日子。

年龄大的同志都知道,在上世纪一段年代里,老人家曾经告诉过一句话,说现在是困难时期,所以闲了的时候喝点稀的,忙了的时候吃点稠的。这是老人家当年所提出来的一句话,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而对所有糖尿病患者来讲,稀的彻底跟其拜拜,

稀饭是绝对不允许喝的。可能老同志说自己就喜欢喝点粥,晚上就想喝点粥,不可以!在糖尿病面前不容许商议,在科学面前没有个人意见。如果在科学面前还保留着个人观点,那就是捣蛋。一定要注意糖尿病的患者坚决不允许喝稀饭,喝稀汤不可以的。因为在这些稀饭等食物已经发生了酵化,一旦进入人体体内,会立即分解成糖,会导致血糖明显升高,这对糖尿病患者是不好的。这是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要注意的是:既然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最严重一问题,而且常常影响到健康问题,那么就要针对并发症积极地防,积极地治,而防在这是尤为至关重要的,千万不要等到视神经出问题了,再去治疗这时候基本上没什么太好的办法,要做到的是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防止出现眼底的病变。如果糖尿病已引起肾脏的病变,再去重视它,再去治疗已经彻底晚了。

那么一定要做到的是:一旦得糖尿病,如何防止不要让其出现肾脏的病变,不要让其出现大脑的病变,比如出现神经的病变。

一旦出现这些病变就已经很晚了,《*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明确告诉:“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治已病已经晚了,晚到什么程度上了,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也就是说这疾病已经发生了,再去治疗,就好像已经口渴了才去挖井,就好像已经发生战争了,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才去生火铸造兵器,已经迟了。中国人也把这叫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整整半个月了。预防是最重要的事情,如何防止糖尿病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而且如何帮助西药降糖药物更稳的调控血糖。

第1个问题让血糖稳下来;第2个问题是预防并发症。

而站在这两个问题面前,西医有点束手无策,而中医恰恰在这地方有了其优势,这叫优势互补,所以糖尿病这疾病的治疗一定要注意中西医结合,这才是最佳的选择。

按照糖尿病本身发病,从中医的病因病机,告诉如何进行防控的问题。

但在这地方张教授还想提出第五个注意事项:一说到西医的糖尿病,好多中医界的人都会认为西医的糖尿病就是中医的消渴病,张老师认为这观点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消渴病最早记载于《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先生在其中记载的消渴病,有着上消、中消和下消,三个消症的症状各有不同。当然在三个消症中,出现了多饮、多食、多尿,再加上糖尿病部分患者出现了多饮、多食、多尿的问题,俗称“三多一少”的问题。

所以人们自然而然把这两者合在一块,说中医的消渴病就是西医的糖尿病,相当于中医的消渴病,这观点张老师今天并不认可,将来也不认可。学中医把中医搞明白就可以了,学西医把西医弄通了就可以了。不要动不动把西医的那东西和中医这东西硬往一块对应,硬要把一个中医和一个中医结合起来。请注意这在液晶学里边叫做合金,两个金属膨胀系数就不一样,其延展性也不一样,最后强行的把其合在一块,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可能又分开了。

张教授很讨厌把中医和西医强行拧在一块,像拧麻花一样,那是拧不到一起的。从中医的病机上分析糖尿病,现在问题是这疾病已经形成,而这疾病一旦形成,已经可能是一年/两年/三年了,有些人在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好几年了,只是自己不知道,或者说有些人在体检的时候发现还比较早,但是当他来找一个中医大夫在看病的时候,时间也已经稍微长一点了,病程长了,中医经常讲久病多虚。

由于久病多虚,讲的是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体正气和邪气在不断斗争,在消耗到打败邪气的同时自己正气也虚。那么正气亏虚了,其中正气里有气聚推动的作用,当正气亏虚时,气的推动作用降低了,气的温煦作用降低了,或正气亏虚时,表现为血虚了,都可以导致血瘀,还有句话叫做久病多淤。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后面会出现很多并发症,比如出现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足底坏疽以及眼底的病变,那么这些病变的发生,并发症的发生,都是由于虚和瘀而导致的。

这里地虚以气虚为主,同时患者伴随有阴虚症状。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叫大多数患者为气阴两虚兼有血瘀,这是其本身一个基本病理改变。既然糖尿病的病理改变在这,那么按照有病治病、未病先防的原则,就应该从这两地方来着手:没有发生并发症的,去改善这种肌理,让其别发生;已经出现并发症的,亡羊补牢,还是从这两个地方去着手。一是防止其并发症再向前发展,控制病情,二是让其逐渐地往回地纠正。

一个原则:没有出现的,就别让其出现;已经出现的,就别让其继续发展。同时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可以有效帮助西药降糖药,让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佳降糖效果,而且可以把血糖维持稳定。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在说自己吃降糖药,吃了多少药,血糖老是波动得比较厉害不稳定,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按照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病变的机制,可以给其进行处方,气虚就补气,补气用*芪。

*芪里有个生*芪,有个炙*芪,炙*芪是用蜂蜜制的。由于患者是糖尿病,所以原则上不适用炙*芪,就用生*芪。针对有阴虚,那么在补气同时一定要滋阴养阴,比如用瓜蒌根补阴,也叫天花粉,请注意这地方叫天花粉,就是瓜蒌根,上面结那东西叫瓜蒌,宣肺的、化痰的,瓜蒌下面的根,把它叫做天花粉。

好多人不懂得,当自己出现糖尿病的时候,每天去买蜂花粉,张老师不知道蜂的花粉,蜜蜂采回来花粉有没有效果,张老师不知道,也不加评论,但是注意别产生了字面上的歧义,然后再选择天冬、麦冬、玄参,用这几个去滋阴,去益气。时刻不要忘了,气血的化生之源是在脾,且脾是主运化的。张教授多次讲到脾主运化,并不简单的是把吃进来的食物化成精微物质,然后再把精微运送到全身各处。

这是目前所有教材上就讲到此为止,张教授认为脾主运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精微物质布散到人体的各处。比如吃进去面条,最后转化成糖,糖就叫精微物质,把糖这个精微物质转运到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包括血液。比如糖能不能贮存在肝脏里,

能不能贮存在肌肉里,没用到就藏起来;五脏藏精气而不兴,现在在血液中要让其转变成能量,能不能化成能量?

张老师认为这恰恰是脾主运化功能低下的原因,不能化成能量,所以糖尿病患者常常是疲乏无力的。

一方面要把血糖降下去,另一方面本身能量不足,又疲乏无力的。因为糖尿病疾病的发病和肥胖是有一定关系的,胖人多痰多食,糖尿病的发病从流行病学来讲,肥胖的人比较容易得。这种人恰恰是脾虚的,脾虚湿盛、湿邪困脾。所以在治疗上应该燥湿健脾,苍术(zhu)这味药物很关键。然后再加个能够健脾,又能够利湿的,上面可以养肺,中间可以养脾,下边可以养肾,一药三

鸟的药物叫做生山药,生山药是可以一养肺,二健脾,三治肾,药物相当漂亮又很便宜。由于本身有淤,且血糖高,要制止血滞,就用生地去凉血去养心,既能够凉血又能够解*,还能够滋阴的药物。再加个活血的药物,*参既能够养血,又能够活血。再加个葛根,葛根可以扩张微循环,可以改善微循环,而糖尿病的并发症好多并发症是由于微循环所引起的,当然葛根本身也具有一定降糖作用。

再加个赤芍,一共11味药,用这11味药物来稳定血糖,防控并发症。下面说一下使用剂量:1)生*芪用量要大,它是君药,其用量一定要大。当然张老师平时在临床上用量相当大,一般生*芪用量15-30克,张教授自己在临床上用量可能比这还要大些,当然还得看患者具体病情。2)花粉9-10克,3)天冬9-12克,4)麦冬9-12克,5)元参6-10克,6)苍术10~20克,7)生山药10~30克,8)生地9-18克,9)丹参10-24克,10)葛根6-10克,11)赤芍6-12克,然后把这些药物每天一服药去坚持服用。

当然糖尿病是个长期工程,是慢性疾病,既然是长期工程是慢性疾病,当然每天喝中药,可能有些人时间一长就不想喝了。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身体,为了更好的防控并发症发生,即使熬蔗喝上一段时间,中药不想喝了,也可以把这些药打成粉,充分和或做成小丸服用丸剂也是可以的,贵在坚持。这是所说的糖尿病问题,在整个糖尿病中,再次提醒这个疾病是个终身性疾病,那就必须终身服药,这是由疾病所决定的。

第二个,服西药的降糖药必须不可更改,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能够更早使用胰岛素,当然更好。第三个,糖尿病本身不可怕,怕的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那么在防控并发症这方面西药有点效果,有点不太好或没有更好效果,西药降糖降得确实好,但在并发症这块是西药弱项。而中药在降糖这块是弱项,甚至不稳定,但在防控并发症这块恰恰又是中药长项,因此只有两强结合弥补对方之短。这疾病的治疗,张教授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就是中药和西药结合的治疗,这样做下来可能会达到的结果

1+1大于2。同时对糖尿病需要重新再认识,并且生活上一定要注意一系列问题,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张老师相信糖尿病在身上已不是个什么样问题了。其实糖尿病的患友,和健康人最大的区别点就是在于服药而已,其他和他们都一样的。

好了,这节课就讲到这儿。

完稿于:己亥年丁丑月辛亥日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景明lt一病一讲gt第27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