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伤寒论第条
TUhjnbcbe - 2021/5/20 19:08:00

第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一、学思

1、伤寒五六日,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2、伤寒、“已发汗而复下之”是导致上述症状的原因。

3、“已发汗而复下之”会亡津液,给身体造成较大损害,免疫力降低。

4、在这个位置讲此条,关键是“胸胁满,微结”,与大、小结胸有关。

5、“微结”是不是微有“结胸”呀?我认为是。

好多前人讲“微结”都说指肠胃里“微结”,包括胡希恕师讲,柴胡桂枝干姜汤治大便干等。

6、使津液消耗(或曰亡津液)的原因是汗、下、热(内)。

亡津液,则小便不利、渴。

因里热而亡津液,则小便不利、渴,必呕。

因汗、下而亡津液,则小便不利、渴,不呕。

7、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个好方,可以治糖尿病等。

二、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此方常用。

“伤寒五六日”的时候,“已发汗而复下之”,(太阳伤寒是没有汗,(随后的治疗)已经发过汗,而又用过泻药。)此五六日的时候正是传半表半里(学思:表里之间。)的时候。(正是由表传少阳病的时候。)

((治疗的时候)没详察(证候),这个(治疗后的症状)说明搞错了。)表不解,没有少阳病的证侯,发汗(是)可以。但发汗、表不解后要好好看一看。如果表不解用桂枝汤,不可吃泻药。(古人也有这么个陋习,遇着病先发汗,不好了,就吃泻下药,先汗后下,这都是一种成套(约定俗成的错误套路),这是错的。)

(你)得辨证呀,如果表不解,(而又)泻下,总要使邪热内陷(学思:邪热内陷就是发热的位置变成里了,即可能是阳明之里,又可能是少阳之里,本条是阳明、少阳都发热,都有问题。)。

“胸胁满,微结”,“胸胁满”为柴胡证,(少阳病。)“微结”,里面(学思:阳明肠胃里面?还是微有结胸?)微有所结,结得不厉害,但是有所结。

我们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个体会,(学思:似乎为:这是我用柴胡桂姜汤的体会)各注家都没这么注。

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利于大便干。这也(很)奇怪。有人一看又有干姜,又有桂枝,就认为(这是个)偏温(的方药)。其实这个药,大便稍溏,用它是要泻的。所以微结,就是里头微有所结,不是结得(厉害),不象阳明病及结胸病那样结的凶。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因反复下之(学思:似乎是:已发汗而复下之),丧失津液了,所以尿不利。同时也有误下致气上冲的关系,导致小便不下行,故有二种原因致尿不利,故桂枝用量多,三两。气往上冲,诱使水上而不下,可致尿不利。

“渴而不呕”,微结,胃里头有热,渴,胃里头没有停水,故不呕,胃里头没水有热。(所以,我们用柴胡桂姜汤,病机是最清楚不过的,我常用这个方子,内里头没水,有热。)

“但头汗出”,气冲于上,气往上行而不下,所以“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者”,(心烦)就是有热,往来寒热就是柴胡证。

“此为未解也”,(这个病仍然还没解除)。未解也,有二个问题,一个多少有表证,一个少阳病里头微有所结。(都冲着微结来的,“微结”是,不是整个结于里,而外边证也没解呢!),所以,仍以柴胡为主治疗,此方合用桂枝甘草(汤)多少有解表哇。

(学思:以下谈方剂。)

(这个方剂,)我们在临床上有(这种)无名的低热,用此方很好。(病人)没有其他的表证,但是现一些柴胡证,我用此方治低热,治的很多。(这些低烧似乎)找不出来什么原因,如肝炎低热的用此方可解除。

此方与小柴胡汤不同。里头不虚,不用人参;不呕,也不用半夏;但是渴,所以用(瓜蒌根天)花粉、牡蛎。刚才讲了,此二花(瓜蒌根、牡蛎)解渴的力量很强。同时“微结”,这个(天)花粉、牡蛎,(天)花粉本身有润下的作用,(尤其)再加上咸寒的牡蛎一起,有通大便的作用,(像大便干吃这个瓜蒌、牡蛎,调大便。)用桂枝甘草汤治气上冲。

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汤)也就是小柴胡汤证,里不虚,而不呕,渴,有时气上冲,有微发热,即有表证,此方(柴胡桂枝干姜汤都)可以用的。其它的与柴胡证大致相同的。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用的也相当重,半斤,即24克。

(天)花粉也量大,(瓜蒌根就是现在说的天花粉了),此药苦寒治消渴,(本身就治渴)、解热并有缓下的作用。(瓜蒌根)对宽胸作用不如瓜蒌实,(瓜蒌实就是整个瓜蒌),(看你治什么,)去痰宽胸就用瓜蒌,不用瓜蒌根;去热、解渴,用花粉(瓜蒌根,不用瓜蒌)。

这个方子(柴胡桂枝干姜汤),在柴胡剂里头,慢性病用(它)都好。为什么?花粉这个药是个补药,有点强壮作用,(咱们也是)常用(它)滋阴。(人)久病虚衰无力,(那么)心下多少有点满,(这个)满有二个问题,一个为有所结,(学思:第一个似乎是:一个有微所结,有微结)另一个为气上冲。用桂枝甘草,(它解这个气上冲作用。)

(一般人认为,)这个方有桂枝、有干姜,有人看桂枝干姜热得不得了,其实桂枝我常用,并不那么热,不象现在教材说的“桂枝是大热药”,(把人吓得都不敢用,)其实这个药最平稳不过,不是那么热。

三、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即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未解也。

“胸胁满,微结”,寒热心烦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

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热(学思:应为里热)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里热也。(学思:这一段见解多看)

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于上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之邪,复津液而助阳也。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

柴胡、*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学思:柴、*解少阳处发热,表里之间发热也。)

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学思:桂、甘解太阳处发热,表热也。)

咸以软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

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

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之苦,以生津液。

四、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五、六日,已发其汗,表未解而复下之。

若邪(学思:指发热)陷入阳明之里,则必作结胸痞,协热下利(学思:结胸痞非阳明也,乃少阳也,协热下利阳明也)等证。今邪陷入少阳之里,故令胸满微结也。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者,非停水之故,乃汗、下损其津液也。

论中有身无汗,独头汗出,发热不恶寒心烦者,乃阳明表热(学思:阳明哪有表热?乃蒸蒸发热),郁而不得外越之头汗也。今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无阳明证,知为少阳表热,郁而不和,上蒸之头汗也。此为少阳表里未解之证,故主柴胡桂枝干姜汤,以专解半表之邪,兼散半里之结也。

林澜曰:五、六曰,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满、微结,寒热心烦者,是邪犹在半表半里之间(学思:表里之间。非“犹在”,乃因汗、下之后,免疫力下降,发热位置移至表里之间矣)也。

小便不利而渴,乃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有热饮,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饮热也。

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未和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而复津液也。

汪琥曰:伤寒头汗出者,乃阳郁于表,非阳虚于上也。(学思:成无己认为是阳虚于上)

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小柴胡汤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正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蒌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

初服微烦,药力未及;复服汁出即愈者,可知此证非汗出不解也。

五、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汗、下后,而柴胡证仍在者,仍用柴胡汤加减。此因增微结一证,故变其方名耳。

此微结与阳微结不同。阳微结对纯阴结而言,是指大便硬,病在胃。此微结对大结胸而言,是指心下痞,其病在胸胁,与心下痞硬,心下支结同义。(学思:妙哉!)

此方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蒌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蛎;小便虽不利而心下不悸,故不去*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结也。

初服烦即微者,*芩,栝蒌之效;继服汗出周身而愈者,姜、桂之功也。

小柴胡加减之妙,若无定法而实有定局矣。

六、清·*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伤其中气,胆胃俱逆,胸胁满结。脾湿肝遏,小便不利。胆火刑肺,是以渴生。胃逆未甚,不至作呕。相火逆升,故头上汗出。营卫交争,故往来寒热。君相升泄,是以心烦。此为少阳之经而传太阴之脏,表里俱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芩,疏甲木而清相火,桂枝、栝蒌,达乙木而清燥金,姜、甘,温中而培土,牡蛎除满而消结也。

七、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五六日,未及作再经之期,汗之可也。已发汗而复下之,则非也。苟令汗之而当,则病机悉从肌表外散,上自胸胁,下及三焦膀胱,当可全体舒畅,宁有停蓄之标热本寒,郁于中而不达。

惟其当可汗之期,早用芒硝、大*,以牵掣其外出之路,于是未尽之汗液,留于胸胁,而胸胁为满,并见蕴结不宣之象。

标热吸于上,故小便不利。

先经发汗,胃中留湿较轻,故渴而不呕。

标热吸于外,本寒滞于里,表里不融,故往来寒热。

阳浮于上,内陷之阴气不从,故但头汗出。

阳上越,故心烦。此正与「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同例,非似病后之虚烦。以曾经发汗,故早下而不成结胸也。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温中达表,以除微结之邪,用*芩、生草、栝蒌、牡蛎,清热解渴降逆,以收外浮之阳,于是表里通彻,汗出而愈矣。

按此证与前证略同,以其无支节烦疼而去芍药。以其渴而不呕,加栝蒌根而去半夏。以其胸胁满兼有但头汗之标阳,去人参而加牡蛎,不难比较而得也。

八、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因伤寒误治而导致的邪传少阳,气化失常,津液不布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这个方子和大柴胡汤是一个对比的方子。大柴胡汤治少阳之邪归并入阳明,阳明燥热,所以既解少阳,又下阳明,是治实证。这一条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之邪不解而有脾寒和气阴、气津受伤,气化不利,所以它夹有一定的虚寒,也可以说就有阴证的机转,有太阴病这个阴证的机转,所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这个病来于伤寒五六天,已经发汗,而又用泻药下之,汗、下就伤津液,汗下就要伤正气,所以这个人有一个正气不足的问题。(学思:正气不足即免疫力低下也)

误下之后太阳之邪传到少阳,少阳的枢机不利所以胸胁满、微结。少阳之气不利就胸胁满,微结就是说气有郁结,但是郁结得不是太重。

小便不利,津液虚了,气化的作用也不太好,再加上少阳还有微结,所以就小便不利。

渴,津液虚了就口渴,这种口渴不是胃里停饮,所以不呕。小便不利和渴而不呕连起来看,如果是停水的口渴,小便不利就往往要欲呕,现在它是津液虚,不是停水,所以渴而不呕,这个提法有鉴别诊断的意思。(学思:这段有意思)

但头汗出,由于津液虚了,气也虚了,正气不能越热以外出,所以浑身没有汗,头上出一点儿汗,热邪不能从汗而解。

少阳有邪,所以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这个病未好(学思:只要有症状就是未解、病未好)。

问题的焦点是少阳有邪、津液虚,气化功能也不好,所以小便不利,汗也出不来。这个病很像是湿热凝结,小便不利,湿不得泄,但头汗出,很像那个湿热发*的那一条,但是这不是湿热,这是津液虚,因为它有口渴。

这怎么办?一方面还得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一方面加桂枝、干姜助气化,加上天花粉生津液、布津液;加牡蛎,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法,胸胁满、微结有凝结了,牡蛎咸寒软坚,能去肝胆之气的凝结和肝胆的痞硬,所以要加上牡蛎,去大枣。这个方子既有养津液也有助阳气的作用,同时兼和解少阳,临床能治疗三种疾病,非常得力。

根据《伤寒论》条文,我们发展了这个方子,一个是治少阳病有阴证的机转,就是见有太阴病了。少阳邻近太阴,少阳是阴阳之枢,少阳之邪过渡就到太阴,(学思:少阳病如果不好,时间一久,尤其是老年人,人体免疫力迅速瓦解,就会出现阴证,就可能出现死证)临床就有少阳证而又有太阴病的,什么下利,肚子胀满,这个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比如我们现在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往往出现这个现象,口苦、咽干,肝胆有热,但是肚子又发胀,大便也拉稀,脾胃还有寒,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既清解少阳之热,同时又温中焦的脾胃之寒,效果很好,尤其是治肝炎病的大便不调、下腹腹胀。这效果是非常地显著。说重点,少阳证是个阳证,但有阴证的机转了(学思:妙哉),出现了太阴病的苗头了,要用这个方子。

第二个,这个方子治糖尿病效果非常理想,尤其是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继发的糖尿病。因为它治口渴,糖尿病有口渴;糖尿病很不好治,三四个+总下不去,吃了以后血糖和尿糖降低很显著,效果很明显。在上述的症状基础上有少阳的病机,而且口渴、心烦,又能喝水,有这样的情况的糖尿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效果很好。

第三个,这个方子能治寒性疟、发疟。发疟是发冷、发烧,定时发作,发冷发烧,有发烧多的时候,有发冷多的时候,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的发冷恶寒偏多,发热对比之下偏少,这个方子也好使。这三点儿要记住。

第四个,我们在临床看见一些肝炎病,它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肝区疼,往后边拽,往上边能到肩背,往下边能到腰部,疼得很厉害,而且手指头发麻,甚至碰一碰、打一打都不知道疼,脉弦而缓,下腹还有点儿胀,这个方子特别好使。

《伤寒论》治少阳证,一个是大柴胡汤,是兼阳明,一个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兼太阴。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从气化开始,为什么加桂枝、干姜?桂枝、干姜是通达阳气,温化脾气,干姜是理中汤的主药,这个方子里甘草配干姜,半个理中汤,它温暖脾家之寒;加桂枝通阳气,行三焦,行津液,利小便。它这里还有瓜蒌根,所以这个方子治疗阳气气化功能不利,脾的运化不利,三焦气化不利,津液不足而又有少阳肝胆气郁。

吃完这个方子以后还有一个反应,这个大家要注意了。柴胡姜桂的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吃了药,有的时候心里发烦,发烦以后就汗出,汗出了,这个病就好了。什么道理?因为邪气郁结,气和液两伤,吃了柴胡姜桂汤以后,柴胡就要疏解少阳,又加上桂枝、干姜和天花粉(瓜萎根)通阳气,止津液,气液一恢复了,正气足了,邪气通过小柴胡汤的力量要有点儿微烦,有点儿汗出,也就是正胜邪出的一个反应,吃了药以后有时有这个现象。

九、子恒注

患太阳伤寒五六天,发汗治疗后,或因汗不得法,或汗出太多,病未去,接着又用攻下的方法治疗,下后津液必然受损,邪气也会乘虚而入。邪犯少阳,出现胸胁部胀满结聚,气机受阻;小便不利,口渴是因为误下津液受损所致,由“渴而不呕”可以看出并未胃中停水的茯苓甘草汤证,也非水逆的五苓散证,(互参第73条,74条);仅头部出汗,是津液受损,正气无力透邪外出;伴有寒热往来,心情烦燥,是邪热干扰少阳经气。病机在于少阳枢机不利,兼有津液内虚,气化不利,主方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中用药原则符合小柴胡汤方后加减。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请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第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