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部分医案)
十一、脾虚湿蕴
案张某,女,27岁,孕6个月余,四肢皮疹伴瘙痒半月余。年9月7日初诊。
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四肢出现红斑、丘疱疹,伴瘙痒,搔抓后流*水,面积逐渐扩大,到当地诊所就诊,诊断为“急性湿疹”,予药物外擦(具体不详)后症状好转不明显。刻下症见:四肢可见片状红色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部分糜烂渗液,可见抓痕及部分结痂。纳可,因瘙痒致眠差,大便正常,小便难解。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妊娠湿疹。
[辨证治法]脾虚湿蕴。治宜利水渗湿,止痒安胎。
[处方]五苓散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减:茯苓20g,猪苓10g,炒白术15g,炒泽泻30g,桂枝15g,当归15g,浙贝母20g,苦参10g。每2日1剂,水煎服。
院内消炎止痒散外用。
二诊:年9月10日。患者皮疹面积无扩大,瘙痒缓解明显,皮损处仍少量渗水,纳眠可,小便情况好转,大便正常,舌红苔白,脉弦滑。不更方,守上方加陈皮20g,马齿苋30g;继续院内消炎止痒散外洗。继服3剂,患者无皮疹消退,无明显瘙痒,未再复诊。
按语:本病患者为孕妇,因其特殊的生理状态,临床用药上有很多限制,故治疗上颇为棘手,对临床经验少的年轻医生来说,常常“投鼠忌器”,有无药可用之感。在治疗上,鉴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旨,笔者治疗孕期湿疹仍处以清利湿止痒或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法,但是在选择药物上不能有损胎儿,忌有*、辛热、大寒、攻逐、破气、破血等药。该例患者主方五苓散,泽泻为君,利水渗湿,臣以猪苓、茯苓助君药利水渗湿,佐以白术既可健脾以运化水湿,又有安胎之效;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因患者小便难解,治湿勿忘调气机,故合当归贝母苦参丸,方出自《金匮要略》:“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两方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止痒安胎之功,疗效显著。“邪气暴戾,正气衰微,苟执方无权,纵而勿药,则母将羸弱,子安能保?”所以在治疗妊娠期病时,只需顺应妊娠期生理特点,选择药物上兼顾胎儿,则可达到“疗母则胎自安,安胎则母自愈”之效。
十二、脾虚湿盛
案钱某,男,37岁,躯干、四肢起皮疹、瘙痒反复发作4年。于年10月30日初诊。
4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医院就诊,诊断为“湿疹”,外用药涂擦(具体不详)后,症状有所好转,但停药后反复发作。刻下症见:躯干、四肢散在红斑、丘疹,可见抓痕,皮疹以双下肢及臀部皮肤为甚,伴瘙痒,纳眠差,二便调。既往史:自诉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肝损害,肝功能差。舌质红,苔腻微*,脉弦滑。
[诊断]慢性湿疹。
[辨证治法]证属脾虚湿盛。治宜健脾除湿止痒,调和肠胃。
[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15g,*芩15g,川*连10g,干姜10g,大枣15g,炙甘草10g,潞*参30g,五味子15g,炒苍术15g,牡蛎20g,茵陈15g,乌梢蛇15g。3剂,水煎服,每2日1剂。
二诊:年11月12日。经以上治疗,患者感瘙痒减轻,双下肢红斑、丘疹有所消退,少寐多梦,二便调,舌质红,苔薄*,脉弦滑。效不更方,舌苔较前好转,上方去茵陈、炒苍术,加青叶胆10g,夏枯草30g,以改善睡眠症状,予7剂,外用肤痔清软膏以止痒。
三诊:年11月26日。皮疹明显消退,无新发皮疹,见色素沉着,偶有瘙痒,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治疗有效,法宗前述,二诊方加山药30g,以健脾益气。继服3剂后,未再复诊。
按语:慢性湿疹,因有脾失运化之内在之本,又有瘀血阻滞,络塞而血不养肤,久存之实,故当理脾扶正,兼顾养血活络,重视清利湿*。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治疗皮肤病亦需要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调理脏腑,使其各复其职,这样局部的皮肤病便容易好转,甚则向愈。本案中患者病程长,日久脾虚湿困,气机升降失司,故选用半夏泻心汤调和阴阳。考虑其病程及既往病史,结合现代药理,予“炒苍术、五味子”以降脂调肝;对症用药,以“半夏、夏枯草”二夏汤调和阴阳以安眠。本案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又展现了中医经方的魅力,同时加用经典药对,结合现代药理,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十三、脾寒胆热
案高某,男,40岁,全身皮肤丘疹伴瘙痒反复发作5年余,再发加重1周。于年1月16日初诊。患者5年无明显诱因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多次至外院就诊(具体诊断及治疗不详),皮疹反复发作,时好时坏,未完全消退。1周前进食肥甘厚腻之品后再次发作,瘙痒加重,丘疹泛发全身,未予特殊处理,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今日来诊。现症见:全身皮肤泛发红斑,散见绿豆大小丘疹,皮损呈对称分布,局部见抓痕,未见糜烂、水疱、脓疱、结节等,伴见腹部胀满,不思饮食,晨起口苦甚,口干欲饮,眠尚可,大便溏、日行1~2次,小便量少,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数。
[诊断]湿疹。
[辨证治法]证属脾寒胆热。治宜温阳除湿,和解少阳。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加减:柴胡20g,桂枝15g,炙甘草10g,干姜15g,天花粉30g,牡蛎20g,*芩15g,当归15g,白芍15,蜈蚣2条,昆明山海棠10g,千里光10g,每剂2日,水煎服。
[外治]配合中药外洗治疗:白鲜皮50g,龙胆草50g,仙鹤草50g,苦参50g,白头翁50g,苍耳子50g,3剂,加陈醋20ml,食盐20g外洗。
二诊:年1月12日。经过上述治疗,瘙痒明显缓解,无新皮疹出现,部分皮疹消退,腹部胀满缓解,食欲增加,口干、口苦消失,二便正常,守方继续治疗。
按语:《医宗金鉴·血风疮》指出:“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肌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瘙痒,日轻夜甚。”患者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阻于皮肤,故见腹部胀满、晨起口苦甚、口干欲饮;发病日久,损伤脾胃,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致湿热蕴阻,肌肤失去温煦濡养,故红斑、丘疹;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数为脾寒胆热之征。本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针对本病病机,方中以桂枝温通阳气,干姜以温经散寒,牡蛎咸寒,以软坚散结,天花粉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柴胡、*芩、天花粉合用,则清热生津止渴之效显著,桂枝、甘草、干姜合用,有温脾阳之效,昆明山海棠配千里光以清热解*、祛风除湿止痒,当归配白芍以疏肝柔肝;蜈蚣解*散结,“凡一切疮疡诸*皆能消之”。辨证配伍中药外洗常是起效的关键环节,本案中药外洗方为刘复兴教授自创的消炎止痒散,白头翁清热解*,龙胆草清热燥湿,仙鹤草杀虫,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全方共奏清热燥湿、解*止痒之功效。
(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