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遗产保护理论论最小干预原则的发展历程及内涵——兼论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龚德才于晨龚钰轩内容提要:“最小干预原则”作为一项基本的文物保护原则,其形成与发展伴随艺术和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循序渐进过程。自18世纪以来,过度干预对文物的破坏促使文物保护意识发生转变,温克尔曼、卡瓦萨皮、卡诺瓦等艺术家相继提出最小程度干预的思想。至20世纪,最小干预原则正式成为文物保护中一项基本原则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最小干预原则应依据具体的保护对象、条件和目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保护行为,争取保留文物最大的价值。这一原则理念进入中国后也经历了从“理念冲突”到“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吸收国际普适性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及逐渐完善的保护经验,成为适用于我国文物保护的重要准则。
预防性保护理念对我国石窟寺保护的影响与实践
安程吕宁张荣崔光海郑宇
内容提要:我国石窟寺文物数量众多、价值极高,保存环境的差异性很大。石窟寺作为大型的室外建筑体,其预防性保护难度和技术比一般文物要求更高。中国石窟寺风险监测与分析形成了针对石窟寺病害特点及客观条件的技术路线,在广元千佛崖石窟大型环境改善工程的预防性保护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其对数据处理、监测传感等技术的要求更高,故而取得的技术进展和理念拓展,对各类其他文物预防性保护也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日本考古遗产教育宣传模式研究及其启示王冬冬
内容提要:考古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考古遗产保护工作中公众的理解和参与至关重要,而激发公众遗产保护意识,使之自觉参与到遗产保护活动中,与持续开展考古遗产教育宣传密不可分。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产相关教育宣传形式分为课堂教育、乡土教育、终身教育和媒体宣传四类。多样化的教育宣传形式相互补充,形成较完善的体系,有助于提高公众遗产保护意识,凝聚地方文化认同,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考古遗产教育宣传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考古探索综合性陶器产地分析:方法和实践
陆青玉王芬栾丰实
内容提要:岩相学和化学成分分析是目前欧美考古学陶器产地分析中的常规性分析方法,在产地分析过程中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弊端。两种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陶器产地分析方法可以弥补单个分析方法的不足,但在分析问题的设置、标本选取等环节均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有效规避单种分析方法弊端的前提下,综合性陶器产地分析方法能从微观技术、成分和宏观自然、考古背景相结合的角度为解读我国古代陶器手工业经济提供独特的研究范式。
江苏常州金坛方山土墩墓D2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
内容提要:江苏金坛薛埠镇方山土墩墓群的D2为“一墩多墓”类型土墩墓,时代为春秋中晚期。墩内发现墓葬5座、器物群10处、灰坑1座。主墓为石棺床木椁墓,出土一批陶器、硬陶和原始瓷器。此次发掘为研究江南土墩墓的形制结构和丧葬习俗提供了新材料。
江苏常州金坛顺水桥土墩墓D9发掘简报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
内容提要:江苏常州金坛顺水桥土墩墓D9为向心式的“一墩多墓”类型土墩墓,共发现墓葬12座、器物群6处、草木灰遗迹1处。主要出土有夹砂陶鼎、釜,泥质陶罐、盆,硬陶坛、罐、瓿、碗,原始瓷盅、碗、盂等遗物,时代为春秋晚期。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内容提要: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现春秋时期墓葬40座,呈向心形分布。发现器物群3处。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原始瓷器。此次发掘的土墩墓为探讨江南土墩墓墓葬形制以及营造工艺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地域文明北辛文化小口双耳罐的酿酒功能研究
刘莉王佳静陈星灿梁中合
内容提要:山东济宁东贾柏遗址出土的北辛文化中期的两件小口双耳罐和两件磨棒上的残留物中发现较多的淀粉粒、植硅体、霉菌和酵母细胞。分析结果显示,两件陶罐曾用于酿酒,酿酒原料以稻米为主,并加入粟黍、小麦族、栝楼根和橡子。酿酒方法可能包括两种:一种为曲酒,利用发霉谷物,并且可能加入植物茎叶制曲酿造,其中根霉可能是曲中的主要发酵剂;另一种为口嚼酒,通过咀嚼谷物利用人的唾液糖化淀粉。北辛文化酿造曲酒的方法可能是受到了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但口嚼酒是目前最早的考古学证据。口嚼酒是否起源于海岱地区,需要进一步研究。
马家浜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郑铎
内容提要:马家浜文化早期居址以干栏式为主,晚期以土木混合结构的地面式建筑为主要形式。房屋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建筑技术尤其是木构件制作颇为先进。聚落中的生活设施包括水井和户外活动场地;生产设施包括制造场、水稻田和养殖坑,反映了马家浜文化合理的生业结构。部分遗址发现了专门的祭祀遗存,表明当时的社会存在浓厚的宗教氛围。马家浜文化依托水源建立聚落,因地制宜规划聚落布局,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方式,奠定了环太湖地区水乡聚落的基本形态。
夏商周时期玉石钺形器研究
隗元丽井中伟
内容提要:夏商周时期的玉石钺形器分为甲、乙、丙三类,乙类仅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其他两类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至西周时期均有发现。甲类被定名为“戚”,丙类定名为“我”,乙类定名存疑。这部分钺形器的形制在“风”字形玉石钺的基础上,借鉴了玉璧、牙璋等玉石器的某些特点。玉石钺形器主要见于男性贵族墓葬,体形较大的可能用于祈雨、武舞或*事活动,体形小的主要为饰品。在玉石钺形器影响下出现的青铜钺形器则是兵器,兼具实战与礼仪功能。
安徽铜陵师姑墩遗址周代遗存性质及相关问题初探
王爱民张爱冰
内容提要:铜陵师姑墩遗址周代文化遗存主要由安徽江淮、宁镇、浙北等地区文化因素构成,是由群舒族群创造,又吸收了吴、越文化因素形成的具有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两周时代的师姑墩是一个多功能聚落,既是群舒在皖南地区的青铜冶铸中心,后又成为印纹陶、原始瓷输入江淮群舒腹地的集散地。师姑墩地处群舒与吴、越经济文化交流的前线,是两周时期皖南不同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缩影。
东周齐国的棺椁和墓室装饰研究
徐倩倩
内容提要:春秋早中期齐国墓葬中发现的棺椁饰有铜铃、鱼、翣、骨钉等,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滑石环、珠,骨珠等。最迟在春秋晚期,齐国特色的棺椁装饰方式已经形成,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且有很大发展,大量使用铃、鱼、贝、珠、璜、环、管、蚌饰等组成的串饰。春秋时期齐国的墓室主要使用草席、布、圆形蚌饰等对二层台和墓壁进行装饰。战国时期主要是对墓壁修整之后,再对二层台、椁室顶部以及靠近二层台的墓壁进行装饰,以先铺席再附帷帐的方式为最多。
战国时期齐国随葬水晶玛瑙串饰研究
张冲么彬
内容提要:水晶玛瑙串饰是战国时期齐国墓葬中极具特色的随葬品,主要流行于战国早期至战国中期,尤以战国早期最多,临淄齐故城附近墓地是水晶玛瑙串饰分布最核心的区域。水晶玛瑙串饰可分三类,主要作为腕饰、项饰、腰佩使用,其使用者包括女性墓主、高等级贵族的宠妾、爱婢以及幸臣或亲信。水晶玛瑙串饰的大量出土既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对于水晶玛瑙矿藏资源的控制和利用,也反映了因齐国玉料匮乏导致出现水晶玛瑙串饰、石组佩饰成为玉器替代品的现象。
博物馆新论关于博物馆体验学习若干问题的探讨
王旖旎
内容提要: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实践领域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为展览展示方式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增加了展览所传递的信息。博物馆开展体验学习既是基于博物馆与传统学校教育学习方式不同的必然选择,又能够挖掘物背后隐藏的现象,彰显物的意义与价值,提升展览传播效益。设计让观众进入某一情境中的“沉浸式体验”或让观众动手的“操作式体验”,以及引导观众将获得的认知与真实情境进行关联,均可以作为构建博物馆体验学习的重要策略。
场馆境脉中亲子教育的话语分析——扎根X博物馆的质性考察
王乐孙瑞芳任鹏辉
内容提要:研究扎根X博物馆,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亲子教育进行话语分析,旨在揭示场馆境脉中亲子话语的发生过程与教育意义。研究发现博物馆亲子表达方式分为缄默型、独白型和商谈型,表达内容包括知觉型、阐释型、审美和情感型以及管理型,而且不同方式和内容所表现出的效果也具有较大差异。另外,通过深描话语教育结构,研究揭示了话语在教育理解上的价值困惑、教育行动上的表达失范和教育环境中的支持乏力。在此基础上,基于亲子和场馆立场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树立现代化家庭教育观,深化场馆教育理解,增加话语表达的教育意涵及其价值的丰富性;第二,明确教育身份和职能,创设家庭友好型教育空间,引导亲子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深度交流。
外国游客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感知研究——基于“猫途鹰”网站英语评论的文本分析
张珊珊张翊晨
内容提要:基于游客网络平台文本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游客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为提升旅游地的传播效果提供重要参考。为了解外国参观者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感知情况,基于NVivo的质性文本分析法,对该馆在全球旅游社交网站“猫途鹰”(TripAdivsor)的英语评论文本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英语评论者对此馆整体评价很高,基本能接受“中国人在二战中救助了犹太难民”这一主题叙事,产生情感共鸣,认同纪念馆传达的“和平友善、包容开放”理念,并衍生出对西方难民问题、宗教问题、多民族共存共荣等现实话题的思考。
阐释人类学视野下的博物馆展览研究
刘沙
内容提要:人类学和博物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