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张仲景的两大名方合用,原来有这么多的用途
TUhjnbcbe - 2021/3/23 14:42:00
白蚀症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在《伤寒论》里,有些方子的命名十分普通,也有些方子的命名比较奇特。比如说,张仲景运用上古四大神兽的名字来命名方剂,其中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青龙汤。但是青龙汤有大小之分,而这两个方子虽然都有青龙之名,但是却在功效主治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

小青龙汤由麻*、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组成,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作用,适用于外寒里饮证,临床上常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而大青龙汤由麻*、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具有温解表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临床上常以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伤寒论·阳明病篇》第条提到:“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朗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谵语”是阳明病的症状,阳明实热之证可导致谵语。现是太阳病,发汗过多,导致机体津液受损,胃中津液亏耗,胃气虚弱。津液亡失导致胃中干,从而导致谵语,虽然有类似阳明的症状,但不是热盛内实所致的谵语,故不可用承气汤类攻下,若只有里热,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来生津润燥以解热。表病发汗太过,都可导致表病不除,故以桂枝汤解表,调和营卫,养胃中津液,用小柴胡汤,清热而疏布津液.经过补养输布津液,津液充足了,胃中干燥的症候得以改善,谵语自愈。

要注意,这里“亡阳”的含义,并不是人体的真阳丧失了,真阳若丧失了是要厥冷的,怎么会有谵语呢?在经方中输布化生津液的方子,符合本证的就有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用小柴胡汤通行津液的原理,我们可以从《伤寒论》中来找证据,第97条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条对于小柴胡汤的作用是这样说的:“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另外,从药物的组成上看,两方都有大枣,《本经》说大枣,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可见两方都有补津液的作用。故张仲景在条文中说“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大小青龙汤虽然只有三味药相同,但却深深体会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大青龙汤的原方剂量是麻*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粒、石膏如鸡子大、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现代用法是麻*12g、桂枝6g、甘草6g、杏仁6g、石膏18g、生姜9g、大枣3枚;而小青龙汤的原方剂量是麻*三两,芍药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细辛三两,现代用法是麻*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6g,桂枝6g,五味子3g,半夏9g。

当然,用方在于辨证,临症在于加减,在此方剂的基础上也可随症而加减,如见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根;腹中痛,去*芩,加芍药;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去*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肉桂;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更多精彩推荐马齿苋泡水喝的功效抗血栓“特效药”找到了,洋葱大蒜靠边站,都是常见食材50岁大叔花了2月,将甘油三酯从3.7降到1.7,值得学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仲景的两大名方合用,原来有这么多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