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首录于《本草纲目》,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叶(全长30-60cm)的干燥茎叶。主产于长江流域至南部各省,浙江、江苏。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切段。淡竹叶气微,味淡。以叶多、色绿者为佳。生用。
[淡竹叶:清热泻火,清热除烦,除烦止渴,通利小便,利尿通淋。主治热病烦渴,口疮尿赤,水肿,*疸,热淋。竹叶与淡竹叶功效接近,可替代使用。竹叶以清解胃热见长,淡竹叶长于清热利尿。]
《本草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本草便方》:“消痰,止渴。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痫。”
注:淡竹叶始载于《本草纲目》。明代以前方剂中所用的竹叶或淡竹叶均非本品,而是来源于同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的叶。竹叶以清解胃热见长,淡竹叶则长于清热利尿。两者功用相似而同中有异。
一、性味归经: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二、功效应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热病烦渴(热病心烦口渴)之证。淡竹叶甘寒,能清心邪热,除烦止渴;入心经能清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能泻胃火以止渴。可与麦冬、芦根、天花粉等同用。用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常配伍石膏、知母、芦根等药。
2、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用于口舌生疮,小便不利、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淡竹叶性寒能清心降火,甘淡能渗湿利尿,长于清心与小肠经热,而利尿通淋。常与灯芯草、白茅根、海金沙等同用。用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如导赤散),常与木通、滑石、灯芯草等同用。
三、用法用量:煎服,6~10g。
四、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不宜使用。
竹叶、淡竹叶、竹叶卷心均源于禾本科,均味甘淡性寒,归心胃小肠经。均能清热除烦,利尿,治心火上炎,下移小肠之口疮尿赤,热病心烦及热淋涩痛。
然竹叶源于乔木或灌木状竹的叶,清心除烦力强,并能生津,热病心烦多用;又兼辛味,清中兼散,能凉散上焦风热,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
淡竹叶则源于草本状淡竹叶的茎叶,通利小便力强,多用于口疮尿赤及热淋,并治水肿尿少及*疸尿赤。
竹叶卷心与竹叶同源而为嫩心,更长于清心火,多用治温病热入心包之神昏谵语等。
木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