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其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原方组成为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本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证,兼表或兼里。少阳为胆经,厥阴为肝经,肝与胆相表里,少阳证也可累及到肝病。少阳证也可影响到太阴脾病,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采用不同的治法。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条文的内容。
张仲景温阳化气的方剂在治疗胸积水上发挥着不可想象的作用
一个引发历代医家争议的方剂,到底哪个理论正确
“先发汗而复下之”这就说明津液已亏。“胸肋满微结”这是少阳证。“小便不利”,柴胡证本来就有上下不通,津液不得下的小便不利;再加汗下伤阴,津液更虚,小便自然更少了。“渴而不呕”,渴为有热,也有津液虚少,当然这里的渴会更明显。呕为胃上逆,不呕说明胃中没有停水,同时也说明了此证的病位不在胃。“但头汗出”,汗出是太阳中风证,单单是头有汗,是因为津液虚了,汗源不足,只能头部汗出了。“往来寒热,心烦”,说明无阳明证而是少阳表热证。从病位上来说,这是以少阳证为主的。综上所述症状,患者可能有表证,但不是很厉害;少阳病为主要病机;因为“先发汗而复下之”,肯定有下利的症状,少阳病见下利,就应当考虑病性转阴的可能。少阳病转阴,即意味着厥阴病。厥阴病就是既有少阳病之热,又有太阴病之寒,寒热错杂。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咽干,也就是口苦口渴,故口苦,口渴是反映少阳邪热的依据,对临床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少阳为胆经,肝与胆相表里,少阳证即为肝胆经之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伤寒论》又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故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脾湿脾寒才能引起大便溏泄,当然在实际诊断时包括腹泻如水、溏泻,大便不成形等情况。
我们知道“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表示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导致;小便不利的原因,一是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是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没有影响到胃腑原因。张仲景在此虽然没有说大便情况,便溏之证,肯定会有,我考虑他不说出的原因,也许是病变虽然已经涉及到太阴,但不一定影响到大便。从上面的论证可知此为肝胆热而脾寒证。
,本方证的病性是阴性病。虽然仍然有发热心烦等热像特征,但患者整体阳气已经不足,所以病性整体呈现阴性。故用桂枝,干姜以温阳。“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说明了疾病的来由,外感已经过了五六天,已经到了传变之期,汗法过度,不该攻下而攻下,进而导致阳气虚衰,经过攻下,患者肯定有一定的下利症状,这是病性转阴的判断依据之一,也是本方剂使用干姜的依据之一。从方中有大量的滋阴敛阳药来看,是治疗少阳证的津液亏虚,天花粉是阴润补津液,牡蛎是收敛浮阳的,天花粉合牡蛎具有很好的止渴作用。这里既有温中而救津液,也有清热养阴而救津液,说明这个方剂是以津液虚为主证的,可以作为少阳证向厥阴证的过渡方来用。
临床运用该方剂,只有理解方义,才能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该方主要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和解少阳郁热;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栝楼根也就是天花粉,养阴生津以止渴,牡蛎去胸胁之结痛。而桂枝比较特殊,如果本病有表证,桂枝可以解表,如果没有表证,桂枝可以疏肝温阳,温通经络,温阳化水,行气活血,也就是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临床应用之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的用量,可减少干姜的用量。
总之,口渴,口苦,胸胁满,大便溏泄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依据。大便秘结为实证,大便溏泄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的,首先应考虑太阴虚寒为病,此条文病机非常复杂,有太阳表证,有少阳病,有太阴病,也可以有厥阴病。所以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可以治疗很多急性疾病,对慢性疾病、老年病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
19.9】仲景中药材黄芪g袋甘肃黄芪当归党参切片上班家用茶歇淘宝月销量旗舰店¥29.8¥39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