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里抓中药的两位阿姨为人和蔼可亲,知识渊博,一直受到公司上上下下的敬重。那一日工作之余,其中一位阿姨和我闲聊中草药知识,她故意考我说:“金荞麦不是麦,下一句是什么?”我略作思索,回答说:“灵芝草不是草”,她和我相视而笑!
其实像这样的名不符实的例子还有很多,且听我列举一二。
01
龙骨
龙骨真的是龙的骨骼吗?当然不是。但是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坚信世界上真的有龙这种祥瑞的动物。待到飞龙升天后,其骨骼留在人间,便有了龙骨这味中药。
*《名医别录》云:龙骨出晋地。雷氏曰:太山、剡州、沧州、太原山岩水岸土穴中,此龙化解脱之处即有也。其骨细,其文广者为雌;其骨粗,其文狭者为雄。五色具者上,白黄色者中,纯黑者下矣。
不过,明代医药学家倪朱谟在《本草汇言》里对龙骨的来源进行了辨误与考订,很具科学性。
关于龙骨还有一则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话说年的一天,清代金石家王懿荣因身患疟疾抱病在床,叫他的学生赵军去外面抓药。赵军来到京城国子监附近的大药铺,里面人满为患。他便折回原路,转到三里路之外的一家小药铺终于把药抓齐了。
王懿荣是个细心人,他把赵军抓回来的中药一一核对,却发现打碎的龙骨上竟然还刻有细小的花纹,于是赶紧把赵军叫过来一起辨识。
王懿荣是位考古爱好者,认为龙骨上的花纹是古人有意刻上去的文字符号。后来他们一起找到了那家小药铺,把所有的库存龙骨都给买回来了,还打听到进货渠道,最终追溯到河南安阳小屯村。原来那里本是殷墟旧址,龙骨就是当地农民挖出来的古代动物骨骼化石,龙骨上的符号实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王懿荣的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
总结:龙骨其实是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骨骼的化石。
02
海金沙
海金沙不是沙,却比沙子光滑、细腻,细到你根本抓不住它。它的名字更具诗意……
且和我一起闭上眼睛,想像那浩瀚无际的大海:海鸥嬉戏,波涛滚滚,洁白的浪花亲吻着金色的沙滩。帆影点点,天水相连……这就是海金沙的故乡吗?
别做梦了,海金沙与大海沾不上半毛线关系!
海金沙,又名左转藤灰、海金砂。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海金沙皆因其形、色而得名:“似金而体轻,似沙而质滑”(卢不远)、“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李时珍)。主产于广东、浙江、湖北、湖南等地。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主治各种淋证、尿道涩痛等。〖治疗尿路结石〗:海金沙、金钱草、车前草各30g,水煎服。
03
天花粉
坦诚地说,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脑子里想到了成语“天女散花”?其实,天花粉既不是花,也不是粉,而是栝楼或双边栝楼的根,只是富粉性而已[当初若是叫栝蒌根,估计没几个人能记住它。这也说明一个问题:给孩子取名字真的很重要哦——开玩笑的]。
栝楼在我国种植历史极其悠久:《诗经》里称之为“果裸”;《吕氏春秋》里称之为“王菩”;《神农本草经》里正式称之为“栝楼”。由于后人发音不准,因此逐渐变成今天的“瓜蒌”了。
野史传闻,康熙年间,在海宁市袁花镇祝去非的庭院前,发现一株巨大的栝楼。据说,每当夜晚就会有白光出现,而且还持续了一个月。祝去非和家里人都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把庭院前挖开看了一下。惊奇的是里面竟然有一个像人形的植物,大概有六七十斤重,头面臂股依稀可辨,但手指脚趾分不清楚,后来才发现这是一株野生栝楼。可惜不久这株栝楼很被人挖出,分解成小块卖给药店了。
*《本草纲目》云:“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
又云:“(栝楼)秋冬采根,去皮寸切,水浸,逐日换水,四五日取出,捣泥,以绢袋滤汁澄粉,晒干用。”不过,现在药房里使用的是片状天花粉饮片,而不是李时珍时代的栝蒌根粉。
天花粉,味甘、苦,性寒。《本草汇言》曰:“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神药也。”
现代医家多用其组方治疗各种消渴病,疗效可靠。
04
结语
祖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药的命名已经形成了一门学问。所谓的“名不符实”、“名过其实”只是玩笑话,咱们只有结合一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方能体会到先贤们的良苦用心。
文/江南烟雨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