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秋意凉,秋渐深,露华浓。#节气#
转眼,又到了白露为霜的时节。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白露”代表着暑热的结束,也代表着清冷的开始。至此,万物也随寒气生长、成熟。
01
白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
鸿为大,雁为小。白露时节,鸿雁开始列队,准备集体南迁。
二候,玄鸟归。
玄鸟即燕子,燕去鸿归,荷衰草枯,秋风萧瑟,白露满山叶飞坠。
三候,群鸟养羞。
“羞”同“馐”,是美食的意思。诸鸟感知肃杀之气,纷纷储食备冬,如藏珍馔。
02
白露习俗
品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酿白露米酒
每年白露节一到,江浙一带家家酿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吃龙眼
福州有个传统叫做“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因为龙眼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
祭禹王
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
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03
预防秋病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9月7日是白露节气,也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此后,天气渐凉,空气开始变得干燥,即便偶尔降雨也不能明显缓解秋燥的环境,反而更让秋凉时节“凉燥”的威力加大。秋燥虽然是自然现象,但这个“燥”如果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便成为致病因素。
呼吸道
白露过后,燥易伤肺。应特别避免在秋季发生的鼻腔疾病、哮喘病、支气管病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夜晚时在屋内放一盆水,对缓解秋燥有良效。有些人室外劳作或旅游期间会出现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鼻涕,眼睛流泪、咽喉发痒,耳朵发痒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此为“秋季花粉过敏症”,通常在配用消炎、止咳药外,再配以抗过敏药即可。
腹泻
俗语说,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这时天气冷暖多变,早晚温差较大,应该及时添衣加被。睡卧不宁贪凉,不盖被子或被子过薄,也会引起腹泻。
防凉
白露后的呼吸道疾病大多因受凉而发,所以在开窗通风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暖。更要注意足部保暖,以防寒邪侵袭。秋季的外衣裤应用纯丝或纯棉织品或混纺品为面料,既可防秋凉,又能防燥热。
预防秋悲
《黄帝内经》言秋天“在志为忧”,在这个季节,有的人容易“悲秋”。所以,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常和家人谈心、散步,参加集体活动等使心情愉快,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平静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04
白露养生
白露时节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为过冬做好身体的储备。建议大家:白露养生,守三气,守住身体防病底线。
养心气
白露时节的早晚温差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白露节气到来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秋冬天气转冷,血/管/收/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换药或增加剂量。
秋天养心,要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避免烦扰。
保阳气
谚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如果白露时节穿得过于裸露,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因此,此时虽要敛阳,更要护阳!
在早晨、晚上外出时要适度增加衣物,做好腰、腹、脚的防风、保暖。
晚上睡觉不可贪凉,要适度关窗,避免风邪诱发伤风感冒。
润肺气
白露天气仍旧属燥,易耗伤津液,导致口咽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有鼻/炎/、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也很容易复发。
白露以后,秋风渐强,风燥之邪容易由肌肤、口鼻而入,出现口眼耳鼻干痒、皮肤干燥脱屑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鼻腔出血。所以,需要润肺气。
最简单的就是要多吃些白色食物,能入肺、润肺,比如银耳、百合、梨等等。
要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养阴润肺食物或者是药物,性味都是偏平、偏凉、偏微寒的,对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效果颇佳。但是白露以后天气渐冷,适量食用一些具有补气行气、温中活血的食物,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改善,能够达到更好的养阴防燥效果,因此适度温补不能少。常用的食物有:羊肉、洋葱、葱、姜、蒜、肉桂、陈皮、山楂、玫瑰花、萝卜、当归、黄芪、三七等等。
最后,小艾祝大家
白露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