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上热下寒证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虽然腹中饥饿,但又不想吃东西,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感受风邪,如果脉象微微见浮的,是病邪从阴出阳,其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不浮的,是邪仍在里,疾病尚未好转。
蹶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一般在1时至7时之间。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虚寒证,出现口渴想要喝水时,是阴寒邪去、阳气回复之象,可以给病人喝少量汤水,就可痊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凡属虚寒厥逆证,不能用攻下药治疗,凡是身体虚弱的,也不能用攻下药治疗。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病,先出现四肢厥冷,以后转为发热的,为阴去阳复之象,此时,虽有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如果再转为四肢厥冷的,为阴进阳退,就会再出现腹泻。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病,开始发热六天,四肢厥冷及腹泻反有九天。凡是四肢厥冷而腹泻的,一般为阳衰阴盛,应当不能饮食,现在反而能够饮食,恐怕是中气败绝的除中证。此时,可给病人吃一些面条之类的食物以作试探。如果吃后突然发热而又猝然退去的,是除中证;如果吃后不出现这种发热的,可以断定胃气仍然存在,其能食是阳复的表现,就一定会痊愈。第二天进行诊察,病人发热继续存在,可以推测第二天半夜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先发热六天,其后四肢厥冷九天,再发热三天,与原先发热的六天相加,也是九天,与四肢厥冷的日期相等,所以预测第二天半夜痊愈。三天后再进行诊查,如果出现脉数不除、发热不退的,这是阳复太过,阳热有余,一造会产生疮痈脓疡的变证。
伤寒六七门,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外感病,脉迟已经六七天了,却反而用黄芩汤清除其热。脉迟主寒,其证属虚寒,现在却反而用黄芩汤清热,必使阴寒更甚,腹中应该更加寒冷,照理应当不能饮食,现在却反而食欲亢盛能够进食,这就是除中,预后不良。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外感病,先见四肢厥冷而又腹泻,以后转为发热的,是阳复阴退,其腹泻一定会自然停止。如果发热反见汗出、咽部红肿疼痛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上迫,就会产生喉痹的变证。如果发热无汗、腹泻不止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下迫,就会出现下利脓血的变证。如果发生下利脓血,就不会发生喉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外感病,起病一二日到四五日,如果四肢厥冷伴发热,并且发热在先、四肢厥冷在后的,是属于热厥。其四肢厥冷的程度越严重,则郁闭的邪热就越深重;四肢厥冷的程度轻微,则邪热郁闭也就轻微。热厥应当用清下法治疗,如果反用发汗法治疗,就会使邪热更炽,发生口舌生疮、红肿糜烂的变证。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知自愈。
伤寒病,四肢厥冷五天,发热也是五天,假如到了第六天,应当再出现四肢厥冷,如果不出现四肢厥冷的,就会自行痊愈。这是因为四肢厥冷总共只有五天,而发热也是五天,四肢厥冷与发热时间相等,阴阳趋于平衡,所以知道会自行痊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所谓“厥”,是指四肢冷而言。凡属厥证,都是阴气和阳气不能互相顺接所致。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外感病,脉象微而四肢厥冷,到了七八天,出现周身肌肤都冰冷,病人躁扰不安,没有片刻安静,这是内脏阳气极虚所致的脏厥证,不是蛔厥证。蛔厥证的症候,是病人有发作性的心烦腹痛,让病人安静却又时而发作心烦腹痛,这是肠中有寒,蛔虫不安其位向上钻入膈内(胆道)所致,过一会儿烦痛就会缓解。进食后,又出现呕吐、腹痛而烦的,是因为蛔虫闻到食物气味上扰所致。此外,病人常有呕吐蛔虫的表现。蛔厥证用乌梅丸主治,此方又主治久泻。
乌梅丸方(一考试就紧张拉肚子用此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外感病、邪热郁遏较轻,四肢厥冷轻微,患者仅指头发凉,神情沉默,不想进食,烦躁不安。经过几天,出现小便通畅、颜色清亮的,这是里热已经解除的征象,此时,病人如想进食,示胃气已和,其病将要痊愈。如果热邪加重出现四肢厥冷并见呕吐、胸胁满闷而烦躁的,此后就会发生便血的变证。
病者手足厥冷,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病人手足厥冷,自诉无胸胁心下疼痛,而觉小腹胀满,触按疼痛的,这是寒邪凝结在下焦膀胱关元部位的缘故。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外感病,发热四天,四肢厥冷仅只三天,又发热四天,四肢厥冷的时间少而发热的时间多,疾病应当痊愈。如果到了第四天至第七天,发热仍不退的,是阳复太过,热伤血络,必致下利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外感病,四肢厥冷四天,发热却只有三天,又见四肢厥冷五天,这是疾病在进展。因为四肢厥冷的时间多而发热的时间少,为阳气退阴寒邪气进,所以是病情进展。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外感病六七天,脉微,手足厥冷,烦躁不安,应当急灸厥阴的经穴。如果灸后四肢厥冷仍不转温的,属于死证。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外感病,发热,腹泻,四肢厥冷,神昏躁扰不能安卧的,是阴极阳脱之象,属于死证。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外感病发热,腹泻十分严重,四肢厥冷一直不回复的,为阳气脱绝之象,属于死候。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外感病六七天,开始不腹泻,接着出现发热腹泻,病人大汗淋漓,汗出不停止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病情险恶。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
外感病五六天,没有结胸证的表现,腹部柔软,脉象虚软而又四肢厥冷的,这是血虚所致。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更伤其血,可导致死亡。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又四肢厥冷,为阴盛阳亡之象,到了第七天,又发生腹泻的,是难治之候。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
外感病,脉象促而四肢厥冷,可用温灸法治疗。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外感病,脉象滑而手足厥冷的,是里有邪热所致,用白虎汤主治。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
手足厥冷,脉象很细,好象要断绝一样的,用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治。如果病人素有寒饮停滞体内,而又见上证的,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治疗。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木通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劈)人参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木通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十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复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淋漓,而发热仍不退,腹中拘急,四肢疼痛,又见腹泻、四肢厥冷而怕冷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用四逆汤主治。
四逆汤方
人参二两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
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二两。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淋漓,如果腹泻很厉害,而又四肢厥冷的,用四逆汤主治。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病人手足厥冷,脉忽然现紧象的,这是实邪结在胸中所致,应有胸脘部胀满不适,虽然饥饿却不能吃东西等症状,当用涌吐法治疗,可用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赤小豆。
右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纳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匕,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也。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外感病,四肢厥冷,心胸部悸动不宁,这是水饮内停所致,必须先治水饮,当用茯苓甘草汤,然后再治四肢厥冷。不然的话,水饮浸渍入肠,势必引起腹泻。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二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
外感病六七天,峻下以后,出现寸部脉沉而迟,尺部脉不现,手足厥冷,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唾吐脓血,腹泻不停的,是难治之证,用人参附子汤主治。
人参附子汤方
人参二两附子一枚干姜二枚(炮)半夏半升阿胶二两柏叶三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人参干姜汤方
人参二两附子一枚干姜三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外感病四五天,腹中疼痛,如果腹内有气转动下行趋向小腹的,这是将要腹泻的先兆。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外感病,本属虚寒腹泻,医生却用涌吐、泻下法治疗,致使上热与下寒相格拒,如果再次误用吐下,用麻黄升麻汤主治;如果出现饮食进口就吐的,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知母一两黄芩一两半桂枝二两白术一两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倪海厦用此方治疗胰脏癌)
干姜三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人参三两
右四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虚寒腹泻,出现轻微发热,口渴,脉象弱的,是邪气已衰,阳气来复,不需用药让疾病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者,为欲愈,脉紧者,为未解。
虚寒腹泻,如果脉象由紧转数,微微发热汗出的,是阴去阳复,其病即将痊愈。如果脉又现紧象的,为阴寒邪盛,其病没有缓解。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腹泻,手足厥冷,无脉搏跳动的,急用灸法以回阳复脉。如果灸后手足仍不转温,脉搏跳动仍不恢复,反而微微喘息的,属于死候。如果足部的太溪脉和趺阳脉仍有搏动,而趺阳脉大于太溪脉的,为胃气尚旺,属可治的顺证。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qìng)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
腹泻,寸部脉反见浮数,尺部脉现涩的,是阳热盛而阴血亏,热伤阴络,可能会产生大便泻下脓血的症候。
柏叶阿胶汤方(痢疾带血用此方)
柏叶三两阿胶二两干姜二两(炮)牡丹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腹泻完谷不化,多属阴盛阳衰,此时,即使兼有表证,也不能发汗解表,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引起腹部胀满的变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腹泻或下痢,如果脉沉弦的,是肝经湿热壅滞,多会出现里急后重;脉大的,为病势进展,腹泻不会停止;脉微弱数的,是邪退正复,腹泻将要停止,此时,虽有发热,也没有危险。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腹泻不消化食物,脉象沉而迟,病人面部微发潮红,体表轻度发热,这是下焦阳虚阴盛,虚阳上浮。如果病人四肢厥冷轻的,则阳虽虚而不甚,阳与阴争,就一定会出现眩晕昏冒、随之汗出而病解的现象。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虚寒腹泻,出现脉数而口渴的,是阳气回复,其病将要痊愈。假如不痊愈,则是阳热有余,势必引起大便下脓血。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啐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腹泻频剧,脉搏一时摸不能,手足厥冷,经过一昼夜,脉搏恢复,手足转温的,是阳气恢复,尚存生机;如果一昼夜脉搏仍不恢复的,则无生还之望。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外感病,患虚寒腹泻,一天十余次,脉象本当微弱沉迟,却反而出现弹指有力的实脉的,为真脏脉见之象,属于死候。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腹泻完谷不化,发热、汗出而四肢厥冷,证属里真寒、外假热,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通脉四逆汤方(寒痢)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出者愈。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热性下痢,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主治。
白头翁汤方(痢疾,热痢,急性肠炎)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其人虚极者,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主之。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
白头翁二两甘草二两阿胶二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秦皮三两
右六昧,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虚寒腹泻,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是表里同病,应当先温里寒,然后再解表邪。温里宜用四逆汤,解表宜用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如不差,再服,余如将息禁忌法。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痢,口渴想喝水的,是里有热的缘故,用白头翁汤主治。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腹泻并见谵语、腹部硬痛的,是肠中有燥屎阻结,可用小承气汤治疗。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枳实三枚(炙)厚朴二两(去皮尖)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一升二合,去滓,纳大黄,再煮一二沸,去滓,分温二服,一服谵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腹泻后心烦更甚,触按胃脘部柔软,这是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所致,宜用栀子豉汤治疗。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香豉四合(棉襄)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纳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一服得吐,止后服。
下利,腹痛,若胸痛者,紫参汤主之。
腹泻,肚子痛,如果胸口也痛,用紫参汤主治。
紫参汤方(倪海厦用此方治疗肺癌肺化脓、下利)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纳甘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排出,用诃黎勒散主治。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之。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宿有呕吐的病人,如果是内有痈脓而引起的,不能见呕而止呕,应解毒排脓,脓尽则呕吐自然痊愈。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吐并且胸满的,用吴茱萸汤主治。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的,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用吴茱萸汤主治。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吐而见发热的,可用小柴胡汤主治。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吐而见脉弱,小便通畅,体表有轻度发热,如果见到四肢厥冷的,是阴盛虚阳外越之候,治疗较为困难,可用四逆汤主治。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病人干呕,呃逆,吐清涎,用半夏干姜散治疗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病,用峻吐峻下法治疗,导致胃气极度虚弱,而又表气郁滞不畅,医生再与饮水以发汗,使汗出很多,胃气重虚,胃中寒冷,气机上逆,因而发生呃逆。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下利,利之则愈。
外感病,呃逆而腹部胀满,这是实邪内阻所致。应询问病人大小便是否通畅,以便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果病人大便不通,是实邪阻结于肠,应用通利大便法,实邪去则病可愈;如果是小便不通畅,则是水饮内阻,当用渗利小便法,水饮去则病可除。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病人自觉胸中难受,好象气喘却又不喘,想要呕吐但又不吐,象要呃逆又不呃逆,感觉胸中烦闷已极,又无可奈何的,用生姜半夏汤治疗。
生姜半夏汤方
生姜一斤半夏半升
右二昧,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去滓,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病人平素因寒邪客于脾胃,胃气上逆,因而出现干呕,呃逆;由于阳气被遏,不能布达于四肢,故手足逆冷的,应当服用橘皮汤(理气散寒,和胃降逆)治疗。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其人虚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病人平素因脾胃虚弱兼又夹杂邪热,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因而出现呃逆,应当服用橘皮竹茹汤(清热理气,和胃降逆)治疗。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人参一两甘草五两生姜半斤大枣三十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诸呕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各种呕吐,谷不得下,不是胃寒不能消谷,也不是脾虚不能运化,而是由于水饮邪气停滞于心下,阻滞了脾胃气机,胃气不降反上逆而为呕吐。用小半夏汤主治。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右二昧,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便脓血,相传为病,此名疫利。其原因,于夏而发,于秋热燥相搏,逐伤气血,流于肠间,其后乃重,脉洪变数,黄连茯苓汤主之。
大便带有脓血,相互传染,这是秋季腹泻。原因是在夏天发生,于秋天热燥相搏,伤了气血,流于肠间,后来逐渐加重,脉洪变数,用黄连茯苓汤主治。
黄连茯苓汤方(细菌性痢疾?)
黄连二两茯苓三两阿胶一两半芍药三两黄芩三两半夏一升
右六昧,以水一斗,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若胸中热甚者,加黄连一两,合前成三两;腹满者,加厚朴二两;人虚者,加甘草二两,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二两。
病人呕,吐涎沫,心痛,若腹痛发作有时,其脉反洪大者,此虫之为病也,甘草粉蜜汤主之。
患腹痛病,如何根据病人的脉象来鉴别是一般的腹痛,还是由寄生虫引起的腹痛?一般性腹痛的脉象应当沉或见弦,如果病人腹痛,脉象反见洪大的,是由蛔虫引起。患蛔虫病,口吐清水,胃脘部疼痛,发作有时,已用过一般杀虫药而未取疗效的,用甘草粉蜜汤治疗。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白粉一两(即铅粉)蜜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止后服。
厥阴病,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而痛,手足厥冷,是其候也;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劂阴病,病人腹部疼痛,脉象弦而紧,弦脉为阳虚,卫气不行,所以怕冷;紧脉为胃中有寒,故不想吃东西,内外寒盛与正气相搏结,就成为寒疝。寒疝病脐周疼痛,发作剧烈时而伴有冷汗出,甚至手足厥冷,脉象沉紧的,用大乌头煎治疗。
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
寒疝,腹中痛,若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寒疝病人,腹部疼痛拘急,牵连两胁下疼痛的,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眼。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温三服。
寒疝,腹中痛,手足不仁,若逆冷,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者,乌头桂枝汤主之。
寒疝病人,腹部疼痛,四肢发冷,手足麻木不仁,如果又有全身疼痛的症状,艾灸、针刺及一般各种药物不能治疗的,用抵当乌头桂枝汤治疗。
乌头桂枝汤方(倪: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变形,需3-6个月)
乌头五枚
右一味,以蜜二升,煮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倪海厦说2升水+5枚乌头煮成1升,过滤后+1升蜂蜜再煮成1升,这个就是乌头蜜)
病人睾丸,偏有大小,时有上下,此为狐疝,宜先刺厥阴之俞,后与蜘蛛散。
患阴狐疝气病的人,两侧阴囊一边大,一边小,有时在上面,有时在下面,用蜘蛛散治疗。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桂枝一两
右二味,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再服,蜜丸亦可。
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虚则阳气不足,劳是阴血不足。
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趺阳脉浮而数,浮是胃气盛,数是胃热,热则消谷善饥而大便坚硬,胃气盛则水湿之邪渗于膀胱而小便频数,小便数则大便更加坚硬,小便数与大便坚同时出现,就是消渴病。
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渴,小便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肾气丸主之。
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渴,男子患消渴病,小便反而增多,饮水一斗,小便也一斗,用肾气丸治疗。
肾气丸方
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枚(炮)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渐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白饮下亦可。
消渴,脉浮有微热,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病人脉浮,小便不通利,轻度发热,极度口渴的,宜用利小便和发汗的方法治疗,方用五苓散。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消渴,欲饮水,胃反而吐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口渴想喝水,但饮后又吐出的,叫做水逆证,用茯苓泽泻汤治疗。
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消渴,欲得水而食饮不休者,文蛤汤主之。
消渴病,口渴饮水不停止的,用文蛤散治疗。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若不汗,再服。
小便痛閟,下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其名曰淋,此热结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
小便痛闭,尿出小米粒状物,小肚子紧绷,疼痛一直连到肚脐,名叫淋证,这是热结在下焦,用小柴胡加茯苓汤主治。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肾结石、尿道结石、膀胱结石,加四金效果更佳)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茯苓四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资料可以自由传播,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民间中医爱好者
故乡的云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