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山坡上,瓜蒌绿油油一片,高约2米的钢架大棚整齐有序,一行行钢丝网错落有致,郁郁葱葱的藤蔓爬上网架,一个个沉甸甸、圆溜溜的瓜蒌从藤蔓间探出好奇的“脑袋”,吊在青藤之下……7月12日,随州日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融媒体公益行”报道组来到随县均川镇陶家楼村瓜蒌种植基地,只见余亩瓜蒌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瓜蒌全身都是宝,是我们致富的‘金果果’。请你们来宣传宣传,帮我们的产品提前‘预热’,以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销路,让我们的瓜蒌能卖出个好价钱!”陶家楼村党支部书记陶从家对记者说。
瓜蒌,学名栝楼,别名吊瓜、药瓜、野瓜,是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攀缘型草本植物。其果实为椭圆形或球形,初始为青色,成熟时为黄褐色。瓜蒌是药食兼用产品,其果实、果皮、果仁、根茎均可入药,其中果仁、根茎又是营养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理想用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陶家楼村地处丘陵地带,多为坡岗地,比较适宜瓜蒌生长。该村干部到安徽等地考察后发现,瓜蒌经济收益可观,决定发展瓜蒌种植。
说干就干,年,陶家楼村投资20万元,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村干部+农户”模式,建起了35亩的瓜蒌种植基地。“当年种植,当年就回本70%。”陶从家说,“这更加坚定了村里发展瓜蒌种植的信心。”
4年来,陶家楼村共投入近百万元,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该村成立了随县陶家楼子种养专业合作社,目前瓜蒌种植基地发展到余亩,年产值可达万元,纯收入70多万元。原先贫瘠的坡岗地披上了生态绿装,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做到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从4月初开始整地、起垄、施肥、搭架、栽苗、覆膜,到6月份结出第一批瓜蒌,以后还有三批瓜蒌要结。当前最主要的农活就是做好田间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到9月初,瓜皮变成黄色后就可以采摘了。”陶从家介绍说。
谈到瓜蒌的经济效益,陶从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干瓜籽售价是25元一斤,干瓜皮3元左右一斤。种植第一年每亩产量斤左右,从第二年开始产量会有所增长,可以突破斤,平均每亩收入多元。瓜蒌一年栽种,可连续收益五年。五年后,拔根休地一年,瓜根可磨制成天花粉,瓜藤可以做成瓜蒌茶,又是一笔收入。目前,基地带动该村30多入股农户增收致富。
正在瓜蒌基地除草的村民张祖珍说,她每年在基地务工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看着瓜蒌一年收益更比一年好,今年我也准备入股合作社了。”
看着瓜蒌满枝,陶从家喜上眉梢。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户获得更多增值收益,陶家楼村决定在瓜蒌深加工上做文章。
去年该村瓜蒌产量25吨左右,由于销售渠道受限,除少部分自己初加工自主销售外,主要是以“卖资源”的形式销售给外地的公司。“我们瓜蒌籽卖价25元一斤,公司经过设备加工炒制包装后,售价几乎翻一番。”陶从家说,“今年我们决定以自己为主,加工、包装和销售瓜蒌籽,打出自己的品牌,希望媒体多帮忙宣传推广下我们的产品。”
目前,该村注册了“陶家楼子”商标,并于7月初成立了随县陶家楼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武汉购置了烘干、炒制、包装等设备,筹备建设冷库等,补齐深加工这一环。
在陶家楼村的示范带动下,均川镇龙泉村、迎水村瓜蒌种植也形成规模。目前,三个村共建成瓜蒌种植基地余亩,带动多村民增收致富。
均川镇党委书记席耀鸿表示,镇上准备联合陶家楼村、龙泉村、迎水村成立瓜蒌种植业联合合作社,支持陶家楼村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瓜蒌产业链,实现从“卖资源”向“卖产品”、从“卖产品”向“卖品牌”的转变,引领瓜蒌产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振兴和群众致富。
(瓜蒌籽订购陶先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