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鞍山郑蒲港新区产业找对路致富有门路金 [复制链接]

1#

牵瓜蒌、栽菊花、种艾草……

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本着这样的扶贫思路,近年来,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立足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瓜蒌、菊花、艾草等特色种植,并做起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产业”找对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小瓜蒌有奔头

卷着裤腿,戴着草帽,50多岁的唐言文在太阳底下,手执锄头,正忙着锄草。

“瓜蒌苗已经栽下去,现在正是田间管理忙的时候。”唐言文是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官塘村的脱贫户。他说,忙不怕,穷才怕哩。

贫穷,曾像一片乌云,压在唐言文身上。年,和女儿相依为命的他,因疾病致残,不能从事重体力活,本就贫困的家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日子过得越发困窘。

当年,村里将唐言文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如今的唐言文,不仅在瓜蒌籽基地务工,还利用到户产业政策承包起了鱼塘,加上平日打点零工,一年下来进账3万元左右。

之所以能够帮助农户增收,靠的是“百企帮百村”的政策。

唐言文正在官塘村瓜蒌基地忙着锄草。陶涛摄

年,结合马鞍山市“百企帮百村”活动,山鹰纸业集团捐资万元,与官塘村共同规划筹建了瓜蒌产业基地项目,流转土地亩。

3月完成种苗栽植、4月开始拉网铺设、5月瓜蒌上架、6月开花结果、10月采摘收获……年,该基地产出瓜蒌斤,实现销售收入65.58万元,亩均产值元。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动周边82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户5人,户均增收多元。

“当年建设当年丰收,今年又流转了35亩土地,加上去年种的亩,保守估计今年产量可达4万斤。下一步就是引进烘干机、炒制机等加工设备,提高瓜蒌附加值。”官塘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肖尚文如是说。

“拔穷根,没有当家产业不成。”对于脱贫攻坚,产业为先,肖尚文深有体会。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如何巩固脱贫成效,有序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起来,是接下来的发力点。

在肖尚文看来,发展产业做强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近年来,官塘村村集体收入一年一个台阶,从年的11万元到年的24万元,再到年的31万元,今年有望达到万元。

“靠的就是产业带动,去年瓜蒌基地流转土地费用11万元,日常支付劳动用工开销19万元,合计30万元的花销实实在在装进了贫困户的口袋里。”肖尚文继而补充道,搭架、浇水、施肥、采收,村民有意愿的都可以来基地上班。

在红旗村,种植瓜蒌不仅带动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还通过发展瓜蒌籽深加工,提高了产业附加值。“过去只卖生瓜蒌籽,现在炒熟了再卖,产值翻一倍。”红旗村党总支书记葛开云说。

小菊花助脱贫

为了能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就近就业,郑蒲港新区大力发展到村产业。今年,该区计划投入财政资金万元,扶持1个贫困村和9个非贫困新增种植瓜蒌亩,带动贫困户户就业。

同时,郑蒲港新区还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菊花、艾草等产业,力求产业发展多样化,贫困增收多点发力,确保巩固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

“我在基地什么都干!覆地膜、下肥、锄草,一个月工资元。是老杨领着我们脱了贫。”在郑蒲港新区白桥镇大许村菊花种植基地,因病致贫的刘家海一边麻利地给田垄地铺上地膜,一边告诉记者。

刘家海说的“老杨”,是白桥镇党委委员杨可泉。

杨可泉说,通过发展菊花种植,直接给贫困户安排就业,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比照去年的行情,每亩收入在元左右,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大许村的菊花基地里,农户们辛勤劳作,只为秋天的遍地菊黄。陶涛摄

大许村党总支书记王亦龙,之前从未与菊花打过交道。“过去种田,一年就是一季水稻一季油菜,经济效益低。”王亦龙说,考虑到村里发展产业,还专门外出去浙江桐乡、安徽滁州等地学习取经,“选种、育苗、采摘、杀青、烘干……一个环节都没落下。”

“去年虽是头一年栽种,但效果立竿见影,即便碰上了罕见的干旱天,收上来的菊花还卖了35万元。”菊花基地让王亦龙尝到了甜头,经济效益更是高出传统作物好几倍。

这不,大许村又投入60多万元建起了集杀青、烘干、储藏于一体的加工基地,带动全镇75户贫苦户种植菊花亩。据介绍,在发展菊花种植过程中,贫困户不但可以享受元/亩的产业补贴资金,基地还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贫困户采摘的新鲜菊花。

贫困户负责“种植、采摘”,村集体负责管理,基地负责“收购、加工、销售”,如今在大许村,已经形成了“基地村集体贫困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贫困户增收。

“当前主要就是田间管理,等到10月中下旬再来看的时候,菊花丰收遍地黄,那才叫一个带劲儿。”看着满地的菊花苗,王亦龙已经在数着日子盼菊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