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某女17岁初诊日期:年5月27日
初诊:患者4岁时于扁桃体术后患哮喘病,此后每年均有发作。目前哮喘每晚皆发,不能平卧,痰鸣有声,不咳,常用氨茶碱、激素等控制;胸闷心慌,口干伴汗多,鼻痒多嚏,大便干结,二日一行,脉细缓,苔*厚腻,质红有紫气。辨证为肺肾阴虚,痰热内郁,肺气上逆。治拟清化痰热,降气平喘,补益肺肾。
方用:功劳叶10g南沙参12g北沙参12g天花粉12g知母10g
炒子芩10g炙僵蚕10g大生地12g山萸肉10g法半夏10g
桑白皮12g射干10g苏木10g苍耳草15g全瓜蒌15g
7剂
二诊:(-06-03)服药后哮喘仍每晚必发,呼吸急促,喉中痰鸣,胸闷心慌,烦热汗多,口干,大便干结,苔薄*腻,脉细滑。转予清肺化痰,通降阳明。
方用:射干10g制大*6g厚朴5g杏仁10g葶苈子10g
知母10g僵蚕10g炒枳实10g全瓜蒌20g桃仁10g
南沙参12北沙参12g天花粉15g广地龙10g
7剂
三诊:(-06-10)服药7日后,哮喘发作减轻,夜晚已能平卧,咳少,痰多色白质黏,大便通畅,日行一次,口干欲饮,苔薄腻质暗,脉细滑。治予原法。
上方改制大*9g,继服7剂。
四诊:(-06-17)哮喘基本控制,咯痰不多,大便亦调。守上法巩固。
点拨:本例患者,辨证为“肺肾阴虚,痰热内郁,肺气上逆”;常规治拟“清化痰热,降气平喘,补益肺肾”。然用药后效果不显,哮喘无明显减轻,仍然每晚必发。细察该患者自此次发病以来,大便干结难行,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考虑,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升降相因,体用相联,如腑气得通,肺气顺降,则咳喘能平。将原方加入制大*、厚朴、炒枳实、杏仁、桃仁,拟承气意通腑泻热,使肺气肃降,通过通六腑而治五脏,使气顺喘平,药后见效,诸症缓解。
问难周老,该患者首诊即有大便干结,两日一行,为什么不用承气类以通腑?
解惑:患者首诊即有大便干结,口干汗多,鼻痒多嚏,苔*厚腻,有里实证,理应通腑泻热。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肺脾肾三脏渐虚,且脉象细缓,辨证为肺肾阴虚,痰热内郁,有虚弱因素在内,虽显正虚邪实之象,亦不可单纯予以攻邪,仅予全瓜蒌润肠通便,以图缓效,且有投石问路之意。但药后无明显变化,考虑药力较轻,再予小承气汤缓下,顾护津液而获效。
问难周老,该患者在发哮喘的同时,有鼻部症状,处方中为什么不用宣通鼻窍的苍耳子而用了苍耳草?
解惑:苍耳的药用部分为菊科一年生本草植物苍耳的果实和茎叶,味辛、苦,性小寒,有下*,归肺、肝经。具有祛风、清热、解*等作用。早在《本经》中即有记载,谓其“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后世亦有治“一切风*”(《千金方》)、“一切风气《食疗本草》”、“癫痫、头风、湿痹、*在骨髓《唐本草》”、“风瘙痒疹《圣惠方》”等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具有抗微生物、降血糖、抗炎、镇痛、免疫抑制、抗凝血酶、抗氧化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的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历代医药学家多以该药的果实入药(即苍耳子),因其有小*,易耗散气血,故运用较谨慎,用量亦小。而苍耳的茎叶(苍耳草)与其果实作用相似,且*性较小,药性和缓,无升散过度、伤气耗血之虑,大剂量(15-20g)运用亦较安全;用于治疗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疾病,或径直选用,或在辩证的基础上参入本品,往往收效显著。可见苍耳草在这里的用意不仅仅针对鼻子,而主要是祛风解*,抗过敏。
体悟:综观此患者就诊三次后诸症缓解而取效,每次侧重均有不同。首诊,辨证立法选方,清肺泄热化痰,降气止咳平喘,补益肺肾气阴,是为常法,理应奏效,然药后无明显变化。复诊细察,此次发病以来,大便干结一直存在,先生考虑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生理功能相互依存,发生病状时亦相互影响,故转予承气通泻阳明腑实,调理脏腑气机,给病邪以出路。药后大便通畅,哮喘减轻,初步获效,遂守方继进,加制大*用量。从整个诊疗过程分析,显示出一位名老中医在病症处理上,以理统方(方从法出),层次分明(注意病情的阶段性变化),知常达变(从多角度分析),见微知著(凭“大便干结”一症),有理有据,逐步深入的辨证思想。
--上述医案及评述选自《跟周仲瑛抄方(第二版)》;作者:顾勤王志英;ISBN: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