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
不少人会外出踏青
不过有人却在游玩时“中招”了
这些危险,就藏在暗处
4月2日下午,17岁的小琳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医生在检查时发现,小琳的左腿膝关节往上处有几个明显的红斑,每个直径约一厘米左右,伴发刺痛。
“出去玩,草丛比较茂盛,第二天发现身上长了点疹子,涂了点药发现两三天也没有好。”小琳回忆。
小琳回忆,当时有感觉被什么虫咬了一下,并吸附在她皮肤表面,她就赶紧用手将小虫弄掉了。
医生初步判断,小琳可能是被蜱虫叮咬了,需要用药治疗。
据了解,蜱虫又叫壁虱,是许多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以吸血为生。
医生表示,被蜱虫叮咬后,一般情况下,会出现风团状红斑,可能还会有高热、呕吐等症状,有时蜱虫还会分泌神经*,并会传播森林脑炎、出血热等疾病,可以致人神经麻痹、昏迷,甚至死亡。
“如果发现蜱虫叮咬,如果在身体上不会掉下来,千万不要直接用手去捏,要用烟头或者什么让它烫了麻痹以后自己掉下来,或者拍打自己的皮肤,医院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康定华提醒。
医生同时提醒,踏青出游时,也要注意个人防护,最好穿长袖上衣和裤子,不要将皮肤直接裸露在外,尽量远离树丛、灌木丛等地。
4月3日,济南疾控微健康发布
《春游踏青正当时,防病锦囊请收好》
提醒大家:
春季出游除了应该注意安全、防寒保暖,
预防花粉过敏等疾病以外,
野外郊游还需要防备两种流行病。
一、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通过被鼠咬伤而感染,也可以通过接触含有病*的鼠尿液,粪便或鼠窝,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等粘膜而感染。
呼吸道传播:当含有汉坦病*的鼠尿液和粪便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时,人可通过呼吸含汉坦病*的气溶胶而感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和胃肠黏膜而感染。
虫媒传播:还可通过被鼠类体表螨类等寄生虫叮咬而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病*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主要症状
人感染汉坦病*后潜伏期通常为7-14天,典型临床表现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损害。患者起病急,早期有发冷,发热等症状,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可有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和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可出现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和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患者束臂试验阳性。典型病例病程经过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重症患者则病情重,来势凶猛,病期可相互重叠,预后差。
预防措施
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
不坐卧草堆。不到幽深封闭的洞穴游玩。
不吃(喝)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一旦被老鼠咬伤后,要及时清洗消*伤口,医院就诊。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引起的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体液,也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农民,工作、生活靠近山区、林地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为高危人群。
主要症状
潜伏期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患者往往会出现血小板、白细胞急速下降,严重的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预防措施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进入有蜱出没的“疫区”时要注意:
如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到树木密集的地方,应该把头和面部进行遮挡,并扎紧领口。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为避免蜱虫叮咬应尽量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处理。
此外,蜱虫最喜欢附着到动物身上,到山区游玩,不要接触当地居民饲养的家畜、宠物。
当携带宠物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离开时要仔细检查个人和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如不幸被蜱虫叮咬,该怎么办?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强行拔除,否则其头部很容易留在体内引起发炎和瘙痒,且更容易感染病菌,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若出现伤口发炎、瘙痒,或有发烧、头疼等不适症状,医院检查治疗并告知医生。
来源:江苏新闻、济南疾控微健康
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