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宣肺利痰、解*化瘀治疗胸痛胸闷气短一例
郭某,女,54岁。
初诊:年12月3日。
主诉及病史:右侧胸水半年,近两个月增长迅速,平均二十天左右抽胸水一次,色淡*。CT检查见右肺门软组织肿块,考虑肺癌的可能性大,咳嗽痰不多,胸痛气短而闷,口干而苦,小便短赤,大便不畅,饭后腹胀。
诊查:面色灰暗而滞,精神不振。舌质紫暗,苔白略糙,右脉细滑。查血;血沉70mm/1h,白细胞计数11×/L。
辨证:痰瘀阻滞,*热壅肺。
治法:利气化痰,宣壅通络。
处方:桔梗15g冬瓜仁20g郁金10g旋覆花10g(包)苏子梗各8g葶苈子10g白术10g茯苓20g生薏仁30g白花蛇舌草20g*芩10g紫菀10g桃仁10g前胡10g
二诊:年12月10日。服上方药7剂后,咳嗽及胸闷短气均减,饮食可,大便畅,小便仍*短。3日前抽胸水ml,口苦,苔白,脉细数。
上方去苏子梗、前胡、旋覆花,加芦根20g、杏仁10g、香附10g、半夏10g。
三诊:年1月10日。上方药服用近一个月,胸闷大减,精神有增,咳嗽止。X线摄片胸腔积液少量,未再抽水。时心悸头晕,口干苦,尿*。脉弦细而数,苔薄白。
处方:苏子梗各10g郁金10g旋覆花10g(包)紫菀10g百部10g*芩10g柴胡10g杏桃仁各10g白术15g茯苓20g葶苈子10g生薏苡米30g白花蛇舌草30g桔梗10g半夏10g*柏5g
另犀*丸,每日1次,连服一个月,回家过春节。
本例胸水,属邪*壅滞、痰气交结。肺气未得清肃之权,致使中焦不利,水饮内停于胸;病久气阴两伤,已成虚实错杂之证。治疗必先,利肺化饮,逐瘀通络,泄热解*。病在上焦,不宜重浊之药伤下,故以千金苇茎汤为基础行其瘀,化其浊;又加柴胡、郁金、苏子梗、葶苈子、旋覆花理气疏肝,降气化痰;白花蛇舌草、犀*丸解*清热;茯苓、白术益气以护阴。全方药味平和,效力平稳,却在较短时间内使如此重证有良好转机。
九、疏肝、活络、散风治愈频固性头痛一例
李某,女,40岁。
初诊:年11月26日。
主诉及病史:头痛五年余,两侧及顶部明显,每于午后加重,伴有头晕目眩、恶心呕吐。CT检查后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多方治疗效果甚微。
诊查:面色暗滞,四末不温。舌淡苔薄,脉细弦尺弱。
辨证:风寒滞络,肝血失和。
治法:疏肝活络,化痰散风。
处方:柴胡10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半夏10g细辛2g陈皮10g竹茹10g天麻8g僵蚕10g全蝎3g茯苓15g吴茱萸6g甘草5g
二诊:年12月3日。服上方药5剂后头痛若失,仍肢凉、小便*热。肝脉郁滞,日久化热,并有伤阴耗气之势。以上方为基础佐以清热益气养血药,巩固疗效。
处方:柴胡10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半夏10g白术10g吴茱萸6g甘草6g竹茹10g龙胆草6g全蝎3g酸枣仁20g陈皮8g茯苓20g
本例患者素情志不畅,致使肝郁气滞,脾虚生痰,肝气夹痰上扰清窍则头痛。治当调和肝脾及胆胃,兼以祛风,一旦中的,又及时调补已伤之气阴,收到标本同治之功。
十、疏肝活络兼益脾肾治愈经闭一例
马某,女,45岁。
初诊:年12月10日。
主诉及病史:月经三个月未至,心神不宁,头痛头晕,腰背酸重,手指麻木,全身疲软如患大病,便干,口渴欲饮。
诊查:精神烦躁,面色发暗,腹软按之隐痛。舌暗苔薄,脉细弦。
辨证:肝脉失和,脾肾不足。
治法:疏肝活络,兼益脾肾。
处方:当归10g赤白芍各10g枳壳10g白术10g桃仁10g桂枝10g干姜4g天花粉10g柴胡10g仙灵脾10g淮牛膝10g郁金10g甘草6g
二诊:年12月20日。服上方药7剂后经至,头痛背痛随减,便畅。经量少色暗,仍头晕,小腹不舒。继以和血养肝,调补脾肾。
处方:丹参20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柴胡10g枳壳10g白术10g茯苓15g桃仁10g巴戟天8g香附10g焦山楂15g郁金10g
三诊:年12月28日。素经量少,此次经至量亦不多,三日尽。除头晕有时发作外,其他不适感皆失。苔薄,舌边暗紫。转以调补肝脾。
处方:当归10g赤白芍各10g川芎5g桃仁10g枳壳10g白术10g桂枝8g半夏10g竹茹10g茯苓20g天麻6g柴胡10g郁金10g
月经当期不至,主要责之于肝脾肾功能失常。本例患者经闭三个月,全身经脉痹阻、气血不和征象明显,治以疏肝活络为主。柴胡、当归、赤芍、川芎、桃仁、丹参、桂枝为全方基本药,通达肝经血脉:白术、甘草、枳壳、仙灵脾、巴戟天调补脾肾,益经血之源。考虑到患者年近七七,逼近天癸欲竭之岁,此次经闭已是兆头,故当进一步调补肝肾阴血,顺利度过更年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