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姜建国治疗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经验介绍 [复制链接]

1#

姜建国治疗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经验介绍

李振华,曲夷

★主审:曲夷

★编辑:刘*玮

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姜建国名医工作室负责人,齐鲁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姜建国教授师从著名伤寒学家徐国仟、李克绍教授,进行《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思维”的研究30余年,先后提出20余项新观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36部,其中学术专著5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伤寒思辨》、《伤寒析疑》、《伤寒论释难》、《伤寒论品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四讲》、《伤寒一得》等学术专著。因观点新颖,立论独特,在伤寒学术界颇具影响。

风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劳伤久倦,再加上吹风受凉,通常秋冬季节多发,病机为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风寒入里化热症状表现为流*浊涕、舌苔*、咳*痰,此时治疗药物应予以适当调换,以清热凉血为准,以免延误病情。姜建国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项目指导专家。笔者有幸能于姜建国名医工作室侍诊,深谙姜教授卓越的医术和对经典的深邃造诣。姜教授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疾病的诊疗已经相当成熟,兹将其治疗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外感风寒,传变迅速

现代人的饮食中越来越多的涉及肥甘厚腻,经常忙碌熬夜,肥甘厚腻滋腻碍脾易导致内生痰湿,熬夜容易耗伤阴津而致阴虚内热,故每当外感风寒极易入里化热,致使病情加重,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浊涕、喉痒咳嗽、咳*痰、舌苔*。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乃纯阳之体,风寒之邪常从口鼻而入,病情极易传变,同样易于形成外感风寒入里化热之证。

西医学认为,各种可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力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原先存在于上呼吸道或外界侵入的病*和细菌可迅速繁殖,引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从其症状、体征等角度分析,当属中医学外感风寒之范畴。虽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特点,但是其病情发展迅速,极易引起肺炎、心包炎等多种合并症,目前西医治疗多以抗病*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是单就小儿各组织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来讲,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造成其组织器官功能的损伤,而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不仅极少出现上述*副作用,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更是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2、经验处方,屡获佳效

姜教授针对临床上常见的风寒入里化热之证有其常用经验处方:金银花、青蒿、生石膏、葛根各30g,炒牛蒡子、连翘、羌活各12g,防风、生甘草各6g,水煎服。本方药用银翘散两味君药金银花、连翘辛凉轻宣,清热解*,并可透热散邪;该病主证仍是风寒,治疗上以解表散寒为主,故用九味羌活汤之羌活上行发散,除肌表风寒之邪,并善治肢体疼痛,治邪闭憎寒,壮热无汗;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泄肺实,散头目中滞气,助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滇南本草》言青蒿“去湿热,消痰。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故针对恶寒发热症状加用青蒿清热除蒸,去湿消痰,主阴虚发热;《医学衷中参西录》述生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本草衍义》言“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故针对热病不退、心烦神昏、渴欲饮水者加生石膏解肌清热,除烦止渴;牛蒡子能升能降,解热*,味苦能清火,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故加炒牛蒡子辛凉散风,清热利咽以治喉痒等;葛根,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故用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并滋汗源;生甘草调和诸药,并能清热解*利咽。诸药同用,透表达邪、清热养阴,共治风寒入里化热之证。

3、辨证加减变化

姜教授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与体征,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指导临床用药的加减,往往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若患者体质较强,邪未入里,寒邪仍在表者,表现为怕冷高热、无汗者配麻*、桂枝增强发表散寒之用;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痛头胀、身热不扬者加大羌活用量,或者加用独活;头痛较重者加白芷、川芎散寒止痛;身热较重者加柴胡、薄荷疏表解肌。表症未解,内有郁热,表现为咳嗽明显者乃肺气失宣,加苦杏仁、浙贝母、前胡、桔梗、橘红宣通肺气加强止咳之功;小便短赤者加滑石、赤茯苓清热利湿;邪已化热而烦躁甚者加大生石膏用量以清解热邪。若表症已经不存在,只是单纯肺经郁热,表现为咳嗽痰少、口鼻干燥者加沙参、天花粉、淡竹叶、芦根清热生津;鼻塞、咽痒突出者加僵蚕、蝉蜕以疏风宣肺、抗过敏;咽红或咽喉肿痛者加大牛蒡子用量或加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体质阴虚,易生内热,普通感冒受寒与虚热合化为肺阴虚,表现为干咳者加桑叶、桑白皮、沙参、枇杷叶泻肺平喘、养阴清肺、止咳化痰;热甚者加栀子、*芩以清其热;口渴、咽干明显者加沙参、麦冬、天花粉以养阴生津;无汗者加玉竹滋阴,以资汗源;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脉细者加生地*、当归以滋阴养血;白薇亦可清热和阴。

4、病案举例

范某,男,5岁,年4月4日初诊。主诉:外感伴咳嗽半日余。现病史:患儿昨日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0℃,伴有恶寒、咳嗽,鼻流清涕,口服小儿感冒颗粒效果差,为求进一步治疗来诊。现症见:稍有恶寒,咳嗽,咳吐*白痰,鼻塞,流*白涕,晨起尤甚,纳差,眠可,平素尿床,小便*赤,大便稍干。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差,体温37.5℃,咽扁桃体Ⅱ度肿大,舌尖红苔*,脉滑数。既往体健。处方:桑螵蛸30g,金银花15g,连翘、炒牛蒡子、防风、桔梗、白薇、麦冬各10g,炒杏仁、川贝母、生甘草各6g。3剂,每天1剂,水煎服。年4月10日电话随访,患儿停服以往口服药物,改服上述汤剂2剂,诸症尽愈。

按:本案患者由外感风寒兼内有蕴热所致,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正邪相争,出现恶寒、发热、精神差等。外邪上犯于肺,肺气失宣,则咳嗽;小儿乃纯阳之体,内有蕴热,外邪极易入里化热,若侵袭肺系门户,则出现咽喉红肿热痛、鼻塞、鼻流*涕等;舌尖红苔*,脉滑数俱为风寒入里化热之佐证。该处方是在姜教授治疗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经验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透邪达表、清热养阴,患儿发热不重,故去辛凉大寒之石膏;咳吐*白痰、扁桃体肿大,故加炒杏仁、桔梗宣利肺气、化痰利咽,麦冬以清心润肺、养阴生津,川贝母止咳化痰、清热润肺,白薇亦可清热滋阴;另加桑螵蛸益肾固精缩尿。全方加减灵活,辨证用药,2剂尽愈。

姜教授应用该经验处方加减治疗风寒入里化热屡获佳效,但是对于兼具热甚灼阴、肝肾阴虚的患者亦当慎重用药。譬如,葛根其根最深,吸引土中之水气,以上达于藤蔓,故能升津液、起阴气,叶天士说:“其主消渴者,葛根辛甘,升腾胃气,气上则津液生也”。《本经》记载葛根起阴气,天花粉补虚安中,“起”是“搬运”的功能,“补”相当于能够从外部注入水,就像庄稼生长所用的水,一方面来自天空降水,一方面来自江河湖泊或地下水,天花粉就相当于天空降水,葛根起阴气就相当于用抽水机从地下抽水,越抽水位越低,因为葛根不能真正生水,所以古人说下焦阴虚者忌用葛根,另外还有“柴胡劫肝阴,葛根劫胃汁”的说法。天花粉虽能补虚安中,但并不是补气血,而是补水、补津液,降水过多又容易涝灾,故脾胃虚寒作泄者、木火之真气不升不达者不宜服天花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