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时值初冬,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潘岔村的多亩油茶花竞相绽放,一团团一簇簇,清香四溢,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四周山头,像是一层白雪撒在了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将潘岔村装扮得格外美丽。
潘岔村地处大别山脚下,位于西河口乡东南部,属典型的山区,山地面积多亩,耕地面积亩,真正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但是能种庄稼的耕地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潘岔村的产业发展。
看到不足,更要寻找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是山区农业现代化最大的资源。近年来,潘岔村立足良好生态环境,变生态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寻找产业振兴“良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靠山吃山,油茶变身“摇钱树”
“油茶果刚刚采摘完,我在捡落在地上的果子,现在果子市场价格好,一天捡一百多块钱不成问题。”11月16日上午,正在山头捡拾油茶果的村民邵必珍介绍,油茶给家里一年带来的收入在一万多元。
油茶素有“银花金果”的美誉,潘岔村种植油茶树,已有多年历史,但是起先处于野生和零散状态,经济效益不明显。为了让这些油茶林更好发挥效益,潘岔村在年11月注册了六安市裕安区潘岔种养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承接主体,把村里的闲散劳动力用到油茶抚育上来。
油茶抚育解决了大量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能使荒芜的油茶林得到更好管理。年在原有的油茶抚育基础上,潘岔村又利用财政奖补资金万元建了一个平方米的油茶油加工厂承包给了本村的致富带头人经营,并注册“么奈香”山茶油品牌。
近年来,经过不断抚育,潘岔村油茶面积和效益大幅提升,年抚育亩,年、年分别抚育亩、亩,年抚育亩。自年以来,中国太平集团定点支持潘岔村实施油茶产业扶贫,共投入帮扶资金万元,油茶扶贫基地项目共亩,覆盖农户户,其中脱贫户52户人。
荒地生金,瓜蒌结出“致富果”
“瓜蒌易栽种好管理,病虫害少,生命力强,见效益快,并且全身是宝!”提起瓜蒌,潘岔村党支部书记曹继柱介绍,瓜蒌最适合生长在冬暖夏凉的低山区和中山区,特别是向阳的山坡,潘岔村非常适合瓜蒌种植。
就在几年前,潘岔村人压根不识瓜蒌。那时,当地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年,通过产业带头人在外学习瓜蒌种植技术,后将其引入潘岔村,并带动村民利用山坡荒地进行种植。原本效益低下的山坡荒地,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现在,全村的瓜蒌种植规模将近亩。
“瓜蒌全身都是宝,瓜蒌籽可以食用,瓜蒌皮、瓜蒌根则是中药材。”曹继柱介绍,瓜蒌一旦种下,能收5年,当年就可受益。这期间,每年亩均产瓜蒌果将近斤,晒干后能得到斤干瓜蒌籽,市场售价20元/斤以上,这还不算果皮的收益呢。”5年后,瓜蒌的根还能作为药材进行出售。
小小的瓜蒌给潘岔村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经过注册,现在潘岔村“尘小土”瓜蒌籽系列产品在各级丰收节、农品展上频频亮相,线上线下销售两旺。潘岔村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贫困村的“帽子”摘掉了。
高效大棚,蜗牛成就“大梦想”
“这是白玉蜗牛,既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于化妆品,我们已经和浙江的企业签订了订单。”在潘岔村蜗牛养殖基地,负责人魏正宇轻轻捧起一只洁白晶莹剔透的蜗牛,高兴地介绍说,近几天浙江的企业就将过来收购,加工后的产品主要销往法国和日本。
“喂养蜗牛用的瓜果蔬菜、红芋藤、南瓜蔓,我们这里可以说到处都是,而且生态环保,养殖出来的蜗牛品质也好。”魏正宇介绍,蜗牛养殖基地建立不久,目前有两个种牛棚、3个生长棚,种牛棚主要是繁育,生长棚进行喂养。当白玉蜗牛长到35克左右就可以出栏了。生长棚内有1多洞,每洞一次出栏效益在60元左右,每年可以出栏3至4次,可以实现销售收入多万元。
“我们现在在基地务工,一个月有块钱的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十分满意。”在蜗牛基地养殖棚里,65岁的村民魏正云和70岁的陈光凤正在给蜗牛转洞。和他们一样,村里有不少人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群众收入增加了、稳定了,乡村振兴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潘岔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董小飞说,白玉蜗牛养殖基地5个大棚占地不到5亩,效益却是十分可观,结合白玉蜗牛的高效和良好市场前景,潘岔村计划以基地示范引领,带动更多村民养殖白玉蜗牛,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作为地处山窝窝里的潘岔村,在“先天不足”的劣势下,扬长避短开“良方”,精准推进产业振兴,立足山区良好生态环境优势,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的山区特色产业振兴路。(张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