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素有“十人九痔”的说法,也就是说,痔疮这种疾病是十分普遍的,而且它是男女老少皆可为患。一般将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经脉丛扩大、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之为内痔,临床上多以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为典型症状。而内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同时也是可以不用采取手术治疗的一种,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那么,内痔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中医认为,内痔大多是由于脏腑虚弱、静脉壁薄弱,又加上久坐、负重远行,或者长期便秘,或者长期泄利,或者上厕所久蹲努责,或者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品,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燥湿热下迫,气血瘀滞不行,阻碍在魄门,结聚而不散,筋脉横截面就会生痔。如果气血亏虚,摄纳无力,气虚下陷,就会出现痔核脱出的情况。
在临床上,常常会把内痔分为三期,Ⅰ期的内痔痔核比较小,犹如黄豆或者蚕豆那么大,颜色鲜红,质地柔软,不脱出到肛门外,大便带血或滴血;Ⅱ期内痔则是痔核开始增大,大小犹如枣子一般,颜色暗红,大便时痔核会脱出至肛门外,排便后能自行还纳,大便滴血较多,或者会出现射血的现象;Ⅲ期内痔则是痔核很大了,犹如鸡蛋般大小,甚至更大,颜色灰白,大便时或者行走的时候,痔核会脱出肛门外,不能自行还纳,一般不出血,一旦出血就呈喷射状,痔核脱出后如果没有尽快还纳,就会出现嵌顿而绞窄肿胀、糜烂坏死。
如果是Ⅰ期和Ⅱ期的内痔,或者痔核嵌顿继发感染,或者是年老体弱的内痔患者,或者兼有其他慢性病不宜做手术的,可以采用中药治疗。那么,对于Ⅰ期和Ⅱ期的内痔患者,应该怎么调理为好?老中医用了这三招,或可助你摆脱痔疮的烦恼,若能再加以调养,或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老中医的这三招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根据辨证分型的思维方式,根据三种不同的证型,给出的三个不同的配方。
1.风伤肠络
风热邪气下行,灼伤肠络,或者热积肠道,耗伤津液,从而导致便秘,在排便时干燥的大便擦伤痔核的血络,就会出现便血,且血色鲜红。由于风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痔疮或可出血或者出血呈喷射状。风伤肠络所致的内痔,临床上常以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而出,血色鲜红,或伴口干,大便秘结等症状,在舌脉上,常以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脉要点。
如果是这种情况,一般治疗原则则是清热凉血祛风,代表方剂为凉血地黄汤。凉血地黄汤同名方剂太多,在这里所用的凉血地黄汤则是出自《外科正宗》的方剂,药用:当归尾一钱半,生地黄二钱,赤芍药一钱,黄连(炒)二钱,枳壳一钱,黄芩(炒黑)一钱,槐角(炒黑)三钱,地榆(炒黑)二钱,荆芥(炒黑)一钱,升麻半钱,天花粉八分,甘草半钱。
2.湿热下注
湿热邪气下迫大肠,会迫血妄行,就会出现便血的情况,湿热蕴结会导致经脉阻塞、气血瘀滞,就会导致痔核肿物脱出,湿热交缠,会导致肿胀疼痛、糜烂坏死。那么,这个湿热下注型的内痔,一般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呢?通俗来说,这种情况的内痔会有大便下血,颜色较鲜,出血量也较多,痔核脱出甚至嵌顿,且肿胀疼痛,甚至会糜烂坏死,伴有口干不喜饮水,口苦,小便黄等症,舌脉上常以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脉要点。
对于湿热下注型的内痔,治疗原则上常以清热利湿止血为主,代表方剂有止痛如神汤。这个配方是出自明代医家申斗垣的《外科启玄》,药用:秦艽(去苗)、桃仁(去尖皮,另研)、皂角子(烧存性,研)各一钱,苍术(泔浸,炒)、防风各七分,黄柏(酒洗)五分,当归尾(酒洗)、泽泻各三分,尖槟榔一分(另研),熟大黄一钱。